最近,一则《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雷雨》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那些熟悉的字句,也引发了网友对于经典从课本中大撤退的极大忧虑。有网友认为,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篇目撤换掉,这对语文教学不啻为一种灾难。(9月8日《广州日报》)
有人说,课文就像是旧照片,总能勾起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绪。事实上的确如此,对于读着这些经典篇目走过来的人而言,心中那种割舍不下的感情不言而喻。看到自己熟悉的课文撤离语文教材,敏感的神经难免会被触动。但是,撤换几篇课文就引发了对经典缺失的恐慌,如此反应未免有点过度了。
撤换的20多篇课文,多数堪称经典,但是换上的篇目,也都分量不轻。蒙田的《热爱生命》、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柳永的《望海潮》、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这些篇目不同样属于经典吗?“教材换血”本属正常现象,为什么会引发人们对于经典不再的恐慌呢?
这一恐慌来自于教材长期单一化对人们视野的限制。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开放性应当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出发点。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语文教材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本大纲、一套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共同使用,很少调整,鲜有变动。单一化、封闭化导致人们视野狭窄。其实,语文教材编写应当打开视野,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寻找经典名篇,更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增补那些能够记录时代变化、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篇目。单一化、封闭化的教材,不但会导致人们视野狭窄,还会导致审美趣味单一。教材篇目变化,引发人们对经典不再的忧虑,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视野的狭窄和审美的单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语文教材开始多样化,也不断引发人们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收录的新课文能不能算经典。其实,这样的争论并没有多少意义,经典很多,每个人心中的经典也不尽相同,让语文课本丰富多彩起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恐慌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应试教育。语文教学的作用应当是给学生一把打开文学宝库的钥匙,而不是学生接触经典的唯一通道。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接触经典的唯一途径就是教材。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广泛阅读。教材里的考试篇目,从内容到注释无不了然于胸,但是教材之外甚至是考试大纲之外的名篇,则了解不多。这种情况下,人们当然希望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其实,以应试的方式阅读永远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经典,如果学生能够有机会、有时间多读一些教材之外的书,又何必为更换几篇课文而忧心忡忡呢?
语文教材有变化是正常的,不变化才是不正常的。旧的经典不去,新的经典不来,教材换几篇课文大可不必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