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剔除国学“糟粕”关键在教师引导
来源:时代商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1-05

20110105101146.jpg

关注国学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基本都增设了国学课。资料图片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需加以选择,严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界争议。有人认为,经典传统文化应该全文阅读;也有人认为,像“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不利于学生吸收。昨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辽宁的专家和教育界人士则认为,学生阅读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各地频现删节版国学读本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国学在各地火了起来。无论是在补习班还是校园里,《三字经》、《弟子规》随处可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倡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基本都增设了国学课。随之,关注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人认为,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如封建思想严重、轻视女性、轻视劳动等。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上述通知,限制学生全文阅读《三字经》等。随后,湖北等地学校也出现了删节版的国学读本,“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句子均被删掉。

  沈多数中小学阅读完整版

  2005年,沈阳部分中小学开始增设国学课程。7月,沈阳市皇姑区教育局决定在全区7万名小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2006年,沈阳首家国学私塾开课,教材采用四书五经,民间国学开始盛行。

  去年11月,《沈阳市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把国学教育纳入到了全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每周安排一堂“国学课”。不指定统一的教材,各学校可以从国学经典中自行选择。除了经典作品,还包括传统艺术教育,如书法、美术、戏曲等,以及武术、象棋等传统体育教育。

  记者从辽宁省教育部门获悉,目前我省并没有对中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加以限制。昨日,记者走访了开设国学课堂较早的沈阳市二经三校、浑南一校等,发现沈城中小学开展的经典阅读基本上都是原文,没有出现删减版。“我们学校从2005年以来就开设了国学课,学生一直都是全文阅读。一、二年级主要阅读《三字经》、《弟子规》,三、四年级是古诗词,五、六年级是宋词和元曲。毕业后,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背诵300首唐诗和50首宋词。”二经三小学校长李云彪介绍。

  删减能否彻底去“糟粕”

  对于删减经典读本,很多人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网友“海边”赞同学校使用删减版的《三字经》。他认为,中小学生还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课本上学到什么内容都会相信。

  网友“站在山顶”认为,删减是对学生负责任,如果学到了不好的东西,会对学生行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反对删减的人也不少。网友“一片云”认为,应该保护经典内容。“鲁迅无奈地走了,朱自清的《背影》也离开了,现在就连《三字经》都被简化了,学生还能学到什么呢?”

  李云彪校长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是古代流行的启蒙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不能丢掉。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也会对一些偏差内容进行适当的纠正。不同年龄段学习不同的内容,国学教育一定要有梯次、有阶段、有系统。

  浑南一所学校的国学教师回欣宇也认为,何为善,何为不善,划分需慎重。对国学中被认为“不合时宜”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不应该简单粗暴地一删了事,应该让学生了解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了解相对丰满的历史人物和观点。

  专家认为引导学习很重要

  回欣宇说,国学经典中的很多内容,如果不给学生讲解,很容易造成误解。“如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道德经》中‘消极’的智慧、‘白马非马’的唯心等,可以讲,告诉学生有的观点并不全对。学生可以自己理解,也可以由老师来帮助理解,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判断力,促进他们辩证思考,意在疏而不在堵。”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志国对“删除”的行为也不赞同。他认为,“一刀切”并不能从根本上限制学生的阅读。除了书本,学生还能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获得相关内容,一旦了解了真正的内容,还会质疑所学,适得其反。不过,学校让学生全文阅读不加以引导,也会对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李志国建议,学生在阅读经典时,最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记者王晓波实习生周苗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