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催生了国内网络公开课?
网络公开课程进入公众视野肇始于2001年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兴起的“共享教育资源”运动。短短十年间,伴随着耶鲁、剑桥等一批世界顶尖名校的加入,网络公开课的免费传播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呼唤成为加速国内大学视频公开课繁荣发展的推力。俞晓晶是深圳一家公司的白领,自国内高校的视频公开课推出以来,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于在网上观看视频,学习知识。“大学毕业后一直想找机会回校园学习充电,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都没能付诸实践。网络公开课的推出又让我找回了坐在大学课堂里的时光,学习的感觉真棒!”也有网友留言感叹:“中国高校正在逐渐拆掉围墙,用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公众,网络公开课揭开了名校的神秘面纱。”越来越多的言论和事实也证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得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任务,而且成为了人们像吃饭一样的日常需求、终身需求。在新技术新平台的支持下将优质教育资源推向社会成为时代对开放性大学的呼唤。
网络公开课程的推出也源自于大学对社会应有的文化担当。大学的责任从来就不囿于一校一班的教学研讨,对社会精神的守护引领、对先进文化的创新传播也是其重要使命。此次推出的视频公开课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为主,如南开大学《六大名著导读》、浙江大学《王阳明心学》、北京师范大学《千古名月》、四川大学《中国诗歌艺术》等,为社会供养了先进的文化解读,更有专家指出“国内网络公开课的推出在夹杂着西方思想观念的国外网络公开课广受追捧的今天,充分显示了大学先进文化的辐射作用,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而从网络公开课中受益的不仅是受众本身,高等教育也成为了“上网”晒课程的受惠者。将课程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置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同行的比较评价之下,让不少老师笑言“压力不小”。相关人士也分析指出,网络公开课的推出使高校更加注重课程质量和授课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倒逼高校教育改革”的作用。
“昙花”还是“铁树”?课程质量说了算
尽管国内网络公开课刚刚上线就受到了公众热捧,各高校也在紧急加快课程“上网”步伐,但如何缩短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过程,又快又好地打造一批能够真正引领先进文化的精品课程成为很多人热切关注之后的冷静思考。
坚持严格的准入机制成为建设高水准网络课程的必要条件,不能让其走上形式主义的建设道路,成为高校之间互相竞争“政绩”的指标之一。樊富珉教授认为:“网络公开课程的选择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讲述问题的普遍性和突出性;二是经历过实践教学检验;三是能体现研究者的学术积累,不能‘临时抱佛脚’即时开讲授课。‘上网’的课程必须要慎而重之,能真正体现出课程的价值所在,这样的网络课程才不会昙花一现。”
同时,在网络课堂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极力避免“以点击率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好的课堂追求的绝不应该是轰动效应和点击率,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受关注程度难免有所不同,单纯以点击率进行课程评价极易导致课堂娱乐化等弊端,如何对“上网”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未来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而要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网络公开课程,长期的建设、踏实的投入也成为了抓手所在。(通讯员 邓 晖 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