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虎妈”、“狼爸”以其严厉的家教走红网络。在众多父母热议这一棍棒式教育的同时,有人指“狼爸”“虎妈”打着爱的幌子宣扬暴力式家教,对这样的教育方式应不信不读不理睬。(《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13日)
如果说孩子在学校里更多的是纸本的知识性教育,那么,家庭教育则是在道德、心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全方位素质教育,父母更是孩子言传身教的第一任老师。
在天下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中,总夹杂着很多矛盾的教育心态:想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但却疲于应试教育的刚性择优机制;想给孩子注入温暖的父母之爱,却担忧变成溺爱;想给孩子指明方向,却担心矫枉过正……在各种教育思想的斗争中,也产生了各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如军事化的“虎妈”、“狼爸”教育,散养的“羊爸”教育……而在以考上名校为骄傲的教育目标激励下,“虎妈”“狼爸” “羊爸”的教育方式也让天下父母们更加迷茫:怎样的家庭教育才算成功?
面对“狼爸”的棍棒式教育,有人认为这是打着父爱的幌子进行家教宣传的伪教育者,挑战了现实,讽刺了家长,羞辱了真正的教育家,认为这样的教育太过功利化和具象化,忽视了家庭教育在良知、情感、尊重、自省方面的关注,批判了棍棒式教育的愚昧。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的模式是多样化和具体性的,任何人不能否认了父母之爱在家庭教育中的无限倾入,否则天下父母的育儿之心不可能每一步都走得如此小心翼翼。 “虎妈”“狼爸”不是真正的教育理论家,但他们根据自己孩子的成长特性摸索出了合适的教育方式,也没必要一棒子打死。
追问教育的本质,教育家孙喜亭认为“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学会尊重和热爱生活。看起来宏观的教育理念表述,实质上正说明了教育在目的上的同质性和模式上的多样性。父母主导下的家庭教育,更多的不是以考上名校为教育成功的模仿,而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寻求更高平台的教育阶段。
孩子需要父母灵活的引导,教育可以模仿和交流,但没有成功的界定。中国青年网呼吁广大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正确认识到,功成名就是一生努力的目标,而非教育的追求。真正的教育,乃是让孩子学会去努力。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没有成功之说,只有合适地引导孩子养成努力的习惯。(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鲁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