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实验学校的学生在进行红十字会入会宣誓
浙江在线·教育05月20日讯 现在的学生有什么特点?聪明、见多识广、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样存在心理素质差、怕吃苦、意志薄弱等缺陷,特别是家长只重孩子的学业,忽视了心理健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在一些寄宿制学校,父母不在孩子身边,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需要得到关注。
近日,从教育局传来喜讯,杭州西子实验学校被评为杭州市红十字会示范学校。这个荣誉是对这所国有寄宿制学校的肯定,认可学校长期来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懂得感恩、珍爱生命。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孩子在“421”模式的呵护下往往一不留神就“被溺爱”了。有调查表明,过分的溺爱,会造成孩子依赖、胆小的性格,不善于处理突发事件,遇事容易造成极大的阴影,不会自我排解。
西子实验学校有一门特殊的课程——生命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学校通过生理卫生课、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在体育课上教学生如何防止各种运动伤害。每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学校会定期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博爱周”活动,在宿舍、教学楼等开展紧急疏散演习;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卫生救护知识培训,以及远离毒品、烟草等专题教育。
生命教育开展多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06年育才小学英子同学被查出白血病,学校师生发起捐款善意,共募得12086.3元;汶川地震、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学校师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先后共捐款十余万元……
现在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体会不到长辈的苦心,有些孩子学业非常好,但过分追求分数,导致性格孤僻、冷漠。
西子实验学校从情感教育入手,提倡用“感恩教育”来唤醒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辛劳,祖辈以及众多亲人与师长,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与寄托。学校每个班级会定期举行一系列主题班会,其中“感恩养育”是雷打不动的,通过班会上同学们的发言、争论,家长的现身说法,让学生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一些传统节日或纪念日,也成为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好时机。如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缅怀先烈、感恩社会”;母亲节每个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实事;重阳节成立志愿者队伍,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给老人送去礼物,和老人聊天,带去自编自演的节目。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西子学校一直以来重视教育与生活经验的结合,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重视个性培养。学校有特色教育,比如高中部除了实验班外,还开设了美术特色班、空乘班、国际合作班等,让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
不少中考失利的孩子在这里找到了自信。高二(3)班的胡水如今已是学校的明星,不论是演讲比赛、歌唱大赛、创意作文比赛都有他的身影,每次学校大型文艺活动主持人也非他莫属。胡水记得他刚来时,中考400多分,没能上优高,心情失落了一阵,“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和信任,看见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这里不仅仅只有笔和纸,这里还有激情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