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 探究之趣
---我的数学教学故事
宁安三中 李淑霞
“枯燥”“乏味”“没兴趣”,这是很多学生和老师给数学课下的定义,通过这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我改变了对数学课的看法,觉得它是一项非常有趣而又有研究意义的工作,只要老师认真备课,认真背学生,原来枯燥的数学课在老师的精心策划下也可以上的有声有色。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身临其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智慧美 ”。
进入八年级下期学习以后,同学们都将学习和掌握相似形的知识。一天,艳阳高照,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到学校操场上去上,同学们带上你们认为有用的测量工具,去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到操场以后,同学们都三五成群的测量起来,由于事前我没有给任何提示,全班五十多位同学,除有四位同学不知所措外,其他同学都找了不同的“参照物”──有以自己身高为标准量影子;有以米刻度尺为标准量影长;有以小树为标准量影长。我在一旁观察他们,指导他们,协助他们,心里泛着甜蜜的滋味:我的学生渐渐长大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次测量活动,还意外的使好几个原来基础较差的同学补上了这一课,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有些数学问题,学生不亲自做一做,是不会清楚、明白的。只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数学的“神奇美” 。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我们现代的学生所淘汰,他们喜欢的课堂主角已经不再是老师,而是他们自己。给他们搭建好舞台,让学生尽情演绎。
例如再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为了让他们感受乘方与乘法增长速度的差别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给你们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20次,得到的高度可以超过高楼大厦。你信吗?学生们纷纷摇头说“不信”,看着学生不屑的表情,我说:“你们亲自动手试一试”,孩子们开始尝试起来,一会儿告诉我结论:“不行呀,折不了20次”,趁这个机会我引导他们:“折不了,算算可以吗?”机灵的学生已经告诉我答案:“老师,一张纸折二十次,就会有1048576层。”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那么多层的?”有人回答:“2的20次方。”我又问:“一张纸的厚度是多少呀?”有的说1毫米,有的说不到1毫米,我继续追问:“你怎么知道1毫米?”有的说是猜的,我说:“同学们,我们的数学应该有理有据,猜后得验证。”这时有人动手测量起来,但是久久得不到好的答案。我开始引导,“一张纸不好测量,你有没有很多张纸呀?比如书或者本子。”学生们恍然大悟,“对呀。”一会儿答案便出来了,他们惊讶的发现,原来一张纸对折20次,大约有 105米,简直太高了,这时我告诉孩子们一层楼大约3米,他们这才相信我告诉他们的结论。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那些不爱听课的孩子也竖起耳朵积极地参与进来,看到孩子们解决问题后脸上露出的丰富的表情,我真的发现数学并不是枯燥,只是我们教师缺少创造,缺少调动孩子积极性的法宝。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所得到的结果肯定是印象深刻的,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学习数学,就是因为他们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成就感,只是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失败,无论家长、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数学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我本人也欣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