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50后”课本让老人重温童年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早报记者 李燕 实习生 翁瑜阳 徐文娟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8-20

■ 新中国第一套语文课本重新出版亮相书展

■ 老书迷驻足边翻看边回忆

 

20120820090533.jpg

8月17日,上海展览中心,参观者正在翻看《花甲蒙童》。

        早报记者 鲁海涛 图

 

  老书迷纷纷戴上老花镜、掏出放大镜,在熟悉的文章和插图中回忆半个多世纪前的时光。

 

  竖排、繁体、从右到左,一套重新出版的上世纪50年代语文课本亮相上海书展,引来众多老书迷驻足翻看。

  这套名为《花甲蒙童》的“50后”珍藏版小学语文课本共十册,取材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小学课本。

 

         老书迷当场背诵课文

  “人民的空军,毛泽东的鹰,那年春天,黄河结着冰壩,眼看就有危险发生;毛泽东的鹰,炸毁了黄河的冰壩,保住几十万人民的生命。” 昨天来看书展的李老伯读着不禁背了起来。

  戴着老花镜的李老伯生于1949年,他手里拿着的是《花甲蒙童》中的第四册语文课本,他背诵的课文正是其中的《毛泽东的鹰》。李老伯背完后,露出了孩童般的微笑,抱起一套书就走向了收银台。

  整套书装在一个茶色的实木盒子里,全套包括初级小学课本8册和高级国语课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为了尽可能与当年相似,纸张特地做成淡淡的灰色。

  52岁的陈女士显得格外激动。“这套书和我记忆中的小学教材太像了”,陈女士说,竖版印刷的页面、亲切的繁体字、有趣的插图,特别是第一册课本的类似手写的字体,勾起了她儿时在南市区方斜路小学的回忆。

  根据这套书扉页的出版说明,该套教材在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次修订。为了呈现它们最真实的原貌,出版社从各50年代教材版本的藏书中,选取了不同的版次加以重印,尽可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教材编写、出版、修订、发行,甚至印刷的原有风貌。

 

        第一册课本关注“农活”

  这套“50”后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极富时代特色,充满了革命氛围和乡土气息,并且整个上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课本内没有一篇古文古诗。

  那个年代,初级小学课本8册,相当于现在一至四年级的课本,叫“语文”。五年级以后属于小学高级课本,称为“国语课本”。

  在第一册课本中,大字、图画平分秋色,除了人、手、家庭成员称呼外,大部分内容都关于“农活”,诸如春耕、种地送粪、小羊。

  据了解,这套实木盒装的“教材”标价280元。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将陆续推出100元的简装版和580元的实木盒装特精版,还特别推出精选简化版吸引青年读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