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初
孩子要上小学了,学拼音了吗?学英语了吗?学数学了吗?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纷纷瞄准商机,开办大量幼小衔接班,上海有家长算了一笔账,幼小衔接培训花了三万多元。(8月6日东方网)
幼升小培训交了三万多元学费,也许不具典型意义,然而由此凸现的家长焦虑,却是极具普遍性。中考的背水一战、高考的破釜沉舟,已是有目共睹,现在幼升小也必须“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在“起跑线”中胜出。而多少中小学生,也一年到头在“补课”狂澜中载沉载浮。而“补课”的理由竟然是大家都在补,你不补就等于被淘汰;要想胜出,就必须补得更多。
但这种“胜出”却是无根之木。幼教小学化也罢,“补课”普及化也罢,大行其道不仅狂掏家长腰包,更要命的是拔苗助长,导致“教育荒废”──在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最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本会使孩子受益一生。然而育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却剥夺了这一切,把孩子扔在题海里,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终身发展极为有害。
事实上,拔苗助长的恶果正在愈来愈多地显露。一项国际性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将这个“倒数”置于超前教育愈演愈烈的背景,我们又有何感受?除了智商的事与愿违,还有“情商”、“德商”、“体商”等等,亦是红灯频闪。
许多孩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进了大学才发现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一些大学把“不骂人、上课不吃零食、上课不睡觉”等列入校规,被舆论称为“大学校规幼稚化”。“幼稚化”其实是“补课”。而厦门大学要开设“爬树课”,也称为“补课”。更令人唏嘘的是,从学前阶段到高中阶段,起跑线前移又又前移,但一旦考进大学,起跑线立马变成了“六十分万岁”。在许多国家,读大学意味着“攻读”的开始,夜深了大学教室内仍灯火通明是最普通的情景,而在我们不少大学,课任教师和“翘课”学生却在不断上演猫鼠游戏。
“幼教不幼,小学不小,大学不大”,这些怪状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幼儿园“补”小学的课,小学“补”中学的课,大学则从“不骂人、上课不吃零食”的启蒙ABC开始“补课”。应试教育是功利的教育,也是颠倒的教育;因为功利,于是颠倒。颠倒的教育一路“育分”而疏于“育人”,结出的苦果已太多太多,不只是孩子个人的危机。破解困境须有紧迫感,否则积重难返,谁能为这难以承受之重买单?(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