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培训占用学生时间
此前“最严‘减负’令”一出,就有专家预言,“每当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减负,最高兴的就是社会培训机构了,前去报名的家长更加踊跃。”
这个预言在此次报告中再次得到验证。
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从未参加培训”的有41%,每周参加培训时间在1至4小时之间的学生有45%,课外培训时间超过10小时的有2%。同时,尽管大部分被调研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用时在60分钟以下,但仍有7%的小学生和18%的中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在90分钟以上。
报告同时强调,代表地区的中小学生“没有课外作业”和“课外作业用时少于30分钟”的均超过半数,明显低于完成家庭作业的用时。
“学校教育仅仅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当我们仅仅给学校教育减了负,而同为教育环节上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有相应的措施跟上,其结果只能是把其他环节的功能也异化为学校教育。”“减负令”下,面对课外培训市场“高烧不退”,有专家如此评述。
减负工作亟须加大监管力度
尽管重拳出击后,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每次“减负令”的发布总能吸引公众关注。此次课题组就“公众对于‘减负令’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对‘减负’问题的关注都集中在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上,如何将‘减负’问题落到实处并长期执行是关键。”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报告显示,在五项最受关心的问题中,提及率最高的是“希望政府加强减负的监管力度”,为2391次;其次为“担心一阵风过后又是老样子”,为1855次。而“希望能够有效控制课外培训”“担心作业减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减负了,家长反而在给孩子加负,结果还是没减轻”等分别为1515次、1215次、1214次,也代表了相当多家长的忧虑。
不少家长反映,“减负”如果只是一味“单兵突进”,未来仍难成功,“只有当减负形成一种社会认同的机制,才能真正让学生、家长、学校放心减负”,有关专家强调,除了继续推行包括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新课程改革外,还需招生录取制度的配套改革,并须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光明日报北京5月30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邓 晖 光明日报通讯员马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