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学霸学残孩子被分级 家长比孩子压力更大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4-01-07

  缓解还是转化,应对压力不能一刀切

  于泳(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科研员,中学心理高级教师):其实以前没有“学霸”“学弱”这些词的时候,孩子对自己、对他人的学习状况也有一些衡量标准。像现在流行的这种“笑话段子”式的划分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孩子自嘲、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家长不必太敏感。况且,孩子的学习也好,成长也好,是发展性、阶段性的,我们不要用这种“级别”划分给孩子定性。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太放松,认为有必要督促孩子抓抓紧;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压力大,认为有必要帮孩子减减压。其实这些都是家长觉得如何如何,家长认为应该怎样怎样。我们要知道,关心则乱,孩子的真实情况未必像家长想的那样。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和、放轻松,不要急于下结论,不妨先跟孩子交流一下,听听孩子怎么说。

  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我们再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压力。很多人觉得压力不好,其实压力是一个中性词,孩子不可能没有压力,有压力才是正常的。我们要帮孩子缓解的是不必要的、阻碍进步的压力,比如孩子抱怨自己家不像XX家那么富。而对于一些必要的、能够促使人进步的压力,比如生存压力、竞争压力等,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适应,并且将这种压力转化成动力。

  “分级”针对态度和能力,成绩并非重点

  臧麒(青岛四中初二班主任):我们班的孩子对“学霸”“超级学霸”说得多一些,像“学渣”“学残”什么的基本不说,也是出于对同学的尊重和对自尊心的保护吧。

  这种分类是从网络上流传起来的,不严肃,孩子在班里头说说也是调侃的成分居多,家长不必太在意。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他们对“学霸”确实会有一些赞叹,但他们也知道,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我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就行了。这种心态未尝不好。所以孩子还是比较淡定的,不淡定的往往是家长。

  对于家长所担忧的孩子会“分分计较”,我认为情况并不像家长想的那么严重。首先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孩子对成绩有所计较很正常,家长想让孩子不计较才是不现实的,况且如果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有什么不好呢?其次,结果和过程并不矛盾,并不是说孩子重视结果就忽视过程了,相反,孩子重视结果会更重视过程,家长没必要让结果和过程对立起来。再次,孩子们说“学霸”这样那样,说的往往不是成绩本身,更多的是赞叹“学霸”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而这两样对学习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孩子谈论这些没什么不好,反而是家长对成绩谈论得比较多。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