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花介绍,除了课表上安排的每周一节书法课外,该校每周还会在下午放学后加上两节书法课。此外,还会利用周一、周三和周五的午读时间,让孩子们练习硬笔书法。
“学习书法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基础。能写一手好字,真的是受益一生。”一位学生家长说。
师资不足是书法教育短板
“大家坐端正,调整呼吸,注意握笔姿势,笔成四十五度角,手距笔头两指。”5月23日下午3时,在石家庄市谈南路小学一年级1班的教室里,记者见到了书法老师张慧丽。
谈南路小学一至六年级共24个班,每班每周一节书法课。现有两个专业的书法老师,张慧丽就是其中之一。1996年她入校参加工作后担任语文老师,因为从小爱好书法,也有这方面的特长,现在学校安排她专职教书法。“书法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学生们接受它有一定的过程,每周一节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要想让书法教育真正走进校园,师资是个大问题。”石家庄市谈固小学校长马友燕告诉记者,该校33个班1700多名学生,目前只有两个书法老师,其中一个是退休老教师,而另一个女教师马上又要休产假了。“石家庄市各中小学的大部分书法教师都是兼职的,少数的专职书法教师也是从美术、语文等师资队伍中抽调出来的。”马友燕说,书法教师入编很难,师资都是先保障数、语、外的。目前,他们已经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调配书法老师,但一直没有回音。
根据石家庄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方案》,各学校要配备书法课专、兼职教师。专职书法教师小学每15个教学班配备1名;初中每26个教学班配备1名,达不到标准的可配备兼职书法教师。采访中,记者发现,书法老师大多由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老师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书法课的“流失”。石家庄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刘明耀告诉记者,他们的书法课经常被占,特别是临近考试的时候,每周的书法课常常会变成语文课、数学课。
此外,长期以来,书法教育的“缺席”造成了书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这导致了中小学书法教材缺乏统一规范。“市场上大量的基础书法教材泛滥,选择不好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严重的是,可能传播给学生错误的书法观念和知识。”马友燕说。
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需形成合力
“现在的孩子写不好字,归根到底就是写字的实用性逐渐淡化,被社会漠视。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性。”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北师大书法研究所所长寇学臣认为,书法教育要想真正走进课堂,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重视和努力。
专业书法教师的短缺制约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寇学臣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书法在办学方面长期落后于其他艺术门类,培养和接受书法专业人才的途径不畅等。
河北师大艺术学院2009年开设了书法学专业,去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而这些学生中能够进入学校担任书法老师的很少。“今年的14个学生马上要毕业了,但仍找不到对口的学校。”寇学臣对此颇为感慨,一边是缺师资,一边是就业难。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给书法老师一个“名分”,解决书法教师的编制问题,在各种教育考核中,按照在编教师待遇对待他们,而不应该被边缘化。
此外,书法教育要与多学科渗透结合,以教师的“全员化”推动学生学习的“全程化”。寇学臣表示,这就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要承担书法示范的教学任务,把教师的每一次板书都作为学生的书写示范,同时把书写要求纳入学生作业批阅范围,对书写不规范的字进行纠正,培养学生“提笔即练字”的好习惯。
寇学臣表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可根据需要,聘请有书法专长的家长、书法教育志愿者、当地书法家协会等专业团体人员,到校兼职或开展讲座、培训,指导学生的书法学习。此外,要充分发挥学校书法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