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学而优则仕”却成为了教师的另一条出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杨亚达在召开代表团会议时,提出大学老师许多都想着当官,她曾见到一个副处长职位,有20个博士、副教授去争,教育行政化色彩现在越来越浓了,教育去行政化迫在眉睫。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名高校教师,分析讨论这个现象。
分析一:“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
在教育领域,很多“正统”学者都把做官入仕作为最终的选择与归宿,而把学术当做阶梯和手段。一部分人对行政职位趋之若鹜,一部分知识分子并不刻意追求进入仕途。我们能经常听到过多的行政事务影响学术研究的抱怨,但他们仍然不会辞职。正是“官本位”的文化熏陶,“学而优则仕”的仕学兼容之传统,成为现在高校学术行政化的文化层面之原因。
长安大学的马博士告诉记者,高校中存在教育行政化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对大家对“权利”的向往,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而优则仕”。
马博士认为,中国过长时间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即使是已经开放了的现代中国,也仍然难逃过去的传统意识,可以说整个国家现在还存在对于权利的追逐现象。“现在大学生在毕业之前报考公务员,以便有一个稳定工作,与现在大学教育行政化的道理是类似的。”
分析二:级别待遇差异促使
研究认为,高校行政化是导致收入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其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高18%;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高25%。
长安大学马博士说,高校中的行政岗位也存在级别差异,比如说院长、校长都是由国家或者省上任命,相对应的有部级、副部级、厅级、副厅级等级别差异,再往下同样也是,比如处长、副处长等。
“级别不一样,待遇就不一样,包括分房、工资待遇、科研项目等。”马博士说,处在校长或者院长级别,很多时候是比较更加容易拿到科研项目和经费的。
“有的人虽然到了行政级别,但是他会真的用心去为学校、为学生拿到科研项目,拿到科研经费,既让学生有了锻炼的机会,也给学校带来荣耀。但是也不乏有些人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人办事。”马博士说。
西北工业大学赵教授向记者介绍,一名高校教师出去办事或出席活动,如果有行政级别,很多事情比较好处理,社会上给予的态度也会随之变好,一旦没有级别,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为此,很多高校教师就会选择努力向行政级别发展。
分析三:把担任行政职务当做挽留人才的方式
从现实层面来讲,高校教育行政化更多是来自于经济利益驱动,行政权力与个人的利益紧紧相联系在一起。比如把担任行政职务当做一项鼓励与挽留人才的政策措施,这种现象在许多高校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当一位教师教学或科研取得了较大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学校往往会任命提拔其担任学校的一些行政领导职务。如一些高校聘任院士或知名教授、学者出任校长或院长等职务;一些层次较低的高校,为了能留住一些优秀人才或高学历教师,往往也是通过任命担任一些行政职务来留住这些人才。”西北工业大学赵教授向记者表示。
建议:让大学回归“学本位”
如何让大学改变或者改善行政化,回归“学本位”?西北工业大学赵教授提出,真正提高高校教师尤其是高级职称教师在事关学校发展、教工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中的话语权,切实建立起以教师为核心、以业绩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引导高校更多的专家、教授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勤勤恳恳教学生,踏踏实实做学问,专心致志搞科研。为此,一要建立健全高校教授参与校务讨论决策机制,二要建立完善以教学科研工作业绩为主要导向的高校管理评价机制,三要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增强教师优越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