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一再逼自己提速:快速浏览网站信息,几乎忘了怎样细嚼慢咽地读书;手指翻飞刷屏,完全扔掉了慢悠悠地写信、寄信,结果“提笔忘字”成了“常见病”……一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在提速中逐渐丢失,阅读教学中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它需不需要“提速”呢?王尚文教授就“什么是语文”,进行过一次精彩的演讲:“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的一门学科。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让他们通过阅读,学会主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随意“提速”将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1、渐行渐远的新课标。
随着语文阅读教学“提速”,使“新课标”(2011版)中提出的“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等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2、课内课外衔接难。
阅读教学要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自然衔接,如果只强调教学速度,课内课外的拓展阅读就很难衔接,学生只能让认识停留在原地。
如教学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如果只满足让学生明白寓言所讲的道理,那么阅读文言文,感受其语言的简洁凝炼;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领悟古人说话的含蓄;阅读西方寓言故事,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就很难完成,就不能让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更宽广的课外阅读。
3、阅读习作成分裂。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表达、乐于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浅尝辄止,学生就不会聚焦文本的表达,从而使得阅读和习作成了孤零零的两部分。
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放慢教的脚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会阅读,乐于表达。
放慢语文教学的脚步就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主张学生细细阅读,反对一目十行,反对随意加快阅读教学课时,反对无原则拔高作文要求。放“慢”阅读教学的脚步能唤回语文学习的愉悦,让学生从高品质的文本中找到乐趣和意义。以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放慢语文阅读“教”的脚步,教会学生放慢阅读的节奏,关注课内课外的自然衔接,关注阅读和表达的自然生成。
一、曲“径”通“幽”趣无穷
中、高段学生经过学习,已经有了基本的语文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放慢教的脚步,关注课内课外的自然衔接,会产生曲径通幽的效果,从而使得学生兴趣盎然。
(一)
找寻作者情感的原文阅读
《燕子》选自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散文名篇《海燕》。教材节选了原文中作者回忆故乡小燕子的段落:小燕子的外形特点、小燕子的飞行和休息以及燕子给春天增添生趣的描写,以此来感受作者对小燕子和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学参考用书将本文的教学课时分为三课时。我据此制定目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对小燕子外形的描写,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记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2.通过阅读文本,感受到小燕子飞行的动态美和休息的静态美,体会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小燕子给春天带来了无穷的生趣,并尝试背诵;2.仿照本课的写法,尝试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3.尝试引领学生阅读原文《海燕》,体会作者的情感。
郑振铎的原文《海燕》,全文描写了作者在海上看到燕子,从燕子的飞舞中联想到了故乡的小燕子,尤其是最后一句“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凝聚着作者对故乡、祖国的全部的爱,以故乡的小燕子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课上,通过朗读《海燕》,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仅仅在表达对小燕子的喜爱吗?他还想告诉你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写下你的批注。从文本中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到阅读完原文后对故乡、祖国满满的思念之情,放慢阅读教学教的脚步,使学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认识得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二)
探寻作者内在动力的背景阅读
《“番茄太阳”》是女作家卫宣利的作品,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情感变化;二是我与明明的交往经过。文中三次写到了番茄太阳,尤其是最后一次:明明美好的心灵就像一轮番茄太阳,挂在我的心中。在课外,我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3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明明的消息。一天,无意中打开电视机看一个新闻节目,在来回晃着的镜头里我竟看见了明明。她接受了一个角膜捐献。当一层层的纱布从她眼睛上拆下来的时候,电视里所有的人都显得十分紧张。一个老医生在明明面前伸出两个手指,问:“你看得见这是什么吗?”
明明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慢慢地转动起来。她伸出自己的手去触摸老医生的手指,一点儿一点儿反复地摸着,看着,笑了起来:“这是你的手!”她又把自己的手轻轻地合在老人的手上,说:“这是我的!”
明明的爸爸妈妈冲上去抱着她泪流满面,明明的手则不停地在四下里摸索,突然,她摸到了妈妈拿来的一个大大的红番茄。她把番茄拿在手里一边仔细地端详一边抚摸,脸上的表情慢慢地由疑惑转为欣喜,接着她开心地大叫起来:“番茄太阳!番茄太阳!好漂亮啊!”
这段文字是写“我”在电视上看到明明手术成功后的情景。全文都是写明明的动作和语言,尤其是最后,她开心地大叫:“番茄太阳!番茄太阳!好漂亮啊!”透过文字的描写,能读出此时作者内心的动力源泉。在第三课时教学中,我通过补充这段文字,引导学生思考:此时此刻,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在遇到更大的挫折时,作者会怎么去想?怎么去做?在大胆设想后,我又补充了这样的文字:
后来,曾被断言不能再走路的我学会了扶着双杠走、拄着双拐走,走出绝望,走出封闭,走向了社会,走出了我自己的一片天! ——《两双球鞋》
如今,10年的时光过去,我终于用手中的笔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绝望的小女孩儿了。 ——《流泪的月饼》
节选的两段文字正是验证了学生的所想。放慢阅读教学教的脚步,不再停留在文字的本身,要透过文字,看到作者勇于面对挫折的强大内心世界,学生强烈地想走进这样一位作家,阅读他的作品。这样,课内课外就自然地衔接在了一起。
(三)
补充原作的名著阅读
《祁黄羊》是根据《吕氏春秋》中的文字改编而成的一个故事,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补充了原作:
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然后带着学生逐字逐句朗读,这样精彩生动的语句,无需任何讲解,就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中国古典名著的精彩魅力。
二
情真意切乐表达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果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就会导致学生在习作训练中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放慢阅读教学的脚步,从而让阅读和习作自然生成。
(一)
仿写片段——依葫画瓢我想试
有些文章在描写手法上很值得去学习。如《陶罐与铁罐》这篇童话故事,作者对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神情、动作进行了精心地刻画,把两只罐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心理、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从阅读走向习作。教学文本时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角色的个性,领悟文章的描写手法。课后可以设计一个故事场景让学生去描写。如:两只鸡为了争夺一条虫子吵起来了。请你想象它们生气的样子,想象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把这种情景写下来。有了课堂上的感悟积累,学生有意识、有根据地想象出两只公鸡争斗时互不相让、你争我夺的情景。这种练笔比单纯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效果更显著。
(二)
续写故事——奇思妙想我也行
《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参考建议本课2~3课时,在第三课时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有一天,小稻秧又遇到了什么危险?它又是如何脱险的呢?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下来。”孩子们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从中我读到许多新奇的想法:遇到了干旱,差点渴死了;遇到了蝗虫,差点被吃掉;有的更有意思,居然是奥特曼来了,原来是来帮忙收割的。
这样放慢阅读教学教的脚步,就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有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处在中段学习的孩子对习作没有畏难情绪,从而乐于表达。
(三)
讲述感受——我用我笔写我心
立足文本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感而发。有许多文本,重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学完这类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成了学生与同伴、与文本、与教师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把这些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学完课文后,班上很多学生就写了: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有的学生还联想到了霍金、海伦·凯勒等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物,习作读来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