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办学为民 让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来源:银川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6-11-23
灵武市郝家桥回民小学的孩子们阅读课外书。
过去五年,我市组建了7个学校发展共同体、70多个校际发展合作体和1个地方高校共建体;新建改造中小学200多所、幼儿园100多所,进入全国首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市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为90%以上的学校配备光纤。在教育改革创新方面,促使优质教育资源扩面,通过发展校园共同体,使更多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2015年底,兴庆区、永宁县相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至此银川三区两县一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在全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优质教育扩 面提升工程,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力地保证城乡学生均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畅通通道让孩子有同等机会入学
“几年前,来银川打工的时候,还担心娃娃上不了学。”马国辉是兴庆区一家餐厅的厨师,2012年他和妻子从老家固原市隆德县来银川打工,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在固原老家上学还是在银川上学成了他的“心病”。
“银川的教育条件肯定好,可就怕学校不收。”
然而事实证明马国辉的“担心”是多余的。据了解,从2013年,兴庆区开通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绿色通道”,进城务工人员只要持户口簿和居住证,到所在辖区街道办事处登记,可就近调剂入学。
进城务工人员和生态移民子女的入学问题一直是城市教育的短板。对此,我市要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一视同仁,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对于辖区学校不能满足入学需求的学生,由所在辖区教育部门统一进行调配安置,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都能够按时入学。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银川市累积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8746人次,资助金额3029.95万元;资助幼儿147人,资助金额14.7万元;完成助学贷款4527人次,贷款金额2615.15万元。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还体现在高中招生的过程中。2007年开始,我市实行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将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面向所有初中学校。2007年,我市将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总数30%的名额直接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并逐年提高分配比例,2013年已经达到了60%,高于国家和自治区不低于55%比例的要求。另外,我市优质高中对薄弱学校实行线下降一个分数段录取的政策。
为了防止“中考移民”行为的发生,我市规定学籍不够两年,不能享受“指标到校”政策,并在考试成绩发布时将学籍不够两年的学生名单下发,指导考生进行志愿填报。高中招生政策的优化和“指标到校”比例的提高,让更多初中学生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
教育改革让城乡学子共享教育资源
为了让学校办学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条腿同步走,2012年起,银川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组织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与新学校或者弱校形成共同体,实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据悉,这种“优质学校+新校”或“优质学校+弱校”的方式,采取“一个法人、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机制,实行人事、财务、管理、业务、评估全统一。目前已经组建了银川一中、银川二中、银川唐中、银川九中、银川市实验小学、银川一幼、银川十八中7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增加优质学位3000多个,有效缓解了热点学校招生压力,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此外,让市区骨干教师到乡村承担教学任务,促进区域内教师的交流和互动,也是我市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一大举措。在兴庆区,首批34名下乡教师已经在乡村学校完成了一个多学期的教学任务,他们承担的教学工作也初见成效。
王凤琴此前是兴庆区十六小的英语教师,有着12年的教学经历。2015年8月,作为兴庆区34名下乡老师之一,她到了距离市区5公里之外的兴庆区官湖小学任教,一直要持续到2017年7月。区域内的教师资源流动,也为更多农村和薄弱学校引来了改进教学机制的“活水”。
目前6个县(市)区在各自辖区内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轮岗交流。其中,永宁县制定了《永宁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安排、调配上百名学校领导交流。灵武市出台《灵武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实施办法》等等。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和市直属学校共同体内教师交流均已达到10%以上,城乡学生均等接受优质教育。
“互联网+”打造银川智慧教育
今年8月10日,随着中考“择优录取”批次征集志愿录取结果的公布,银川市2016年中考录取工作也随之告一段落。今年的中考招生录取在操作和流程上不同于往年,网上实时录取的操作方式,录取结果不再需要等上半个多月,现场一查就能知道。此外,对于录取现场实时播放学校剩余录取计划以及录取进度,家长和学生在现场一目了然。这让更多家长看到了并体会到了公开透明的阳光招生。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魅力。
教育领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在我市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互联网+教育”,微视频进课堂……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通过互联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智慧教育”时代的到来,全市在辖区内的各中学全面推进学习分析技术、移动互联、电子书包等新技术应用,以此革新传统课堂教学。
“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星期六,兴庆区回民二小二年级学生杨佳佳在家里拿着ipad学习《师古绘今——走进贺兰山岩画》这一课。她说:“这节课老师其实早就上过,‘微课’里面既有动画、又有视频和图片,对掌握贺兰山岩画的相关知识特别有帮助。”这节“微课”的作者黄文捷老师告诉记者:“不到10分钟的课其实是对一个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孩子们在课前、课后都可以学习。”与一节课40分钟左右相比,“微课”是浓缩的精华,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在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生加固知识点,相当于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份“自助餐”。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和“翻转课堂”“微课”推广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一场新的变革正在发生。
本报记者 王一平/文 安稳/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