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耕读教育主要讲什么?
来源:新京报 作者:记者:周怀宗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2-11-21
       从农业遗产、国家政策,到农业科技、中国智慧,一直到贯穿文明的耕读印记

       1.内涵丰富的耕读文化


       “耕”就是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种粮,从物质上保证人的生存;“读”就是知识学习、文化教育,知诗书懂礼仪,修身立德,在精神上确立人的价值。在今天,新的耕读教育是“耕”与“读”彼此关联、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


       2.贯穿文明的耕读印记

       汉字中蕴含着中华农耕文明最丰富、最深层的密码。如“农”字在甲骨文中典型的字形,表示先民手持工具,砍伐树木或刈除杂草以开垦田地。农业生产大量出现在各种经典和诗词曲赋中。《左传》中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讲的是农业生产的原初状态。田园诗歌、现实主义对农业农事的描写,绘画中关于耕织、耕读、田园的题材比比皆是。


       3.贡献世界的农业成果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四大起源地之一,且是历史最悠久的起源地,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谷子、糜子、大豆、荞麦等,驯化出家猪、鸡、狗等牲畜。中国农业不仅为养活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众多的成果。其中,水稻、蚕桑、茶叶就是三大标志性成果。这三种农作物至今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4.系统完整的社会结构

       中国历史上长期保持不变的社会分工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士农工商”,其中“耕者”代表着中国老百姓的主流和样板,而历朝历代的“士”一直担负着精神导师、灵魂塑造者的角色,因此,中国文化精神的养成就与“耕”“读”结下了不解之缘。


       5.泽被后世的农业遗产

       中国古代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农业技术成就。我国是世界上编制和应用物候历最早的国家,从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开始萌芽,成书于3000年前的《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华夏儿女就在与水的利用与斗争中交互前行,在历史上,我国农田灌溉取水、输水、蓄水设施等,达到了较高水平。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都是古代水利的典型代表。


       6.迅猛发展的农业科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2%上升至“十三五”时期的58.3%。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渐次兴起,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普及,现代农业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解读,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健康农业的蓬勃发展,将彻底改变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和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今天开展耕读教育,必须结合新时代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成果。


       7.耕读传统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重拾耕读教育理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有效衔接,构建新的耕读文化,开辟涉农高等教育新的实践路径,对于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8.耕读教育的国家政策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之后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


       9.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

       当前,我国推行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中国“天人合一”的智慧。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化的再创造。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反复思考和探索。在今天,人们正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也是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10.古今结合的中国智慧

       在今天,农业生产正在全面实现现代化,机械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农业劳动。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中国的乡村振兴,必须走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传统乡村从民居建造到人们的信仰与人生态度,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体现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价值标准和生态文明信念。而这些乡村文化,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模板。


资料来源《耕读教育十讲》

整理/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吴兴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