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校长的现代精神与学校发展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彭能斌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04

校长的现代精神与学校发展

贵州省贵定县第二中学    彭能斌校长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提出:“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校长的岗位非常特殊,职责特别神圣,工作格外重要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中国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使命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办好不拘一格的学校,为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打好基础——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可见,社会的进步,教育的要求,当今的中小学校长要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

教育的始终目的是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培养现代人,建设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管理是为现代教育为培养现代人,为建设现代社会服务的,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是有现代精神和现代品质。

现代精神是现代教育的灵魂,作为校长就要以现代精神引领学校的发展,不拘一格降人才。校长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精神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校长素质的灵魂,是校长专业素质发展的关键。专业精神中最核心的是现代精神,校长只有具备了现代精神,才能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和现代学校制度,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

校长应具备的现代精神包括:

一、        科学精神

二、        民主精神

三、        法治精神

四、        民族精神

一、        科学精神

校长应该以科学的发展引领学校的发展。现代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挑战。学校的发展与校长的科学精神紧密相连。

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全面工作。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师生心理,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精神,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讲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学校的发展与改革要讲道理,不能搞形式,做花样,浮于表面和形式工作,瞎折滕,要实事求是。科学精神要求校长在管理的同时,以求实,平和宽容的心态,而不是浮躁冒进的心态去引领学校的改革,实现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导向,因此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校长必须用现代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教育评价观,学生观,老师观去引领教育行政管理,深入思考和反复追问这样一些问题: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好学生、好老师、好学校、好教育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可看出,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素质教育三者之间的内在的一致性。

其次,校长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包括两个方面,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方向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校长要有理论性的思维,要提高自身的理性素养,掌握科学的方法,走出经验性的误区。不要停留在已有的教育管理经验上,要善于思考,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辩证思考问题。

校长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工作方式,我们要通过改善校长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校长的工作方式。我认为,当前的校长培训中应该增加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特别是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教育需求,教育评价的方法的培训。让校长学会如何发展研究。校长只有学会调查,学会研究,才能正视视问题科学决策。如果校长看问题踏踏实实,求真务实,那么校长工作往往是实实在在,实事求是。遗憾的是,我们在现实中发现,现在不少校长说话,做事缺乏证据的支撑 , 在管理中缺乏调研 , 甚至不会调研 , 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时 , 科学性 \ 客观性程度化不高 , 只停留在工作的表面 , 甚至全凭个人的思考乃至道听途说解决问题 . 不但问题解决不了 , 反而严重挫伤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 阻碍学校的发展 . 从这些校长的分析解决问题方式,可以看出校长的思维方式 , 研究方式和工作方式 ,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长普遍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思维训练 , 反映出校长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 , 非理性 , 以及浮躁、浮夸,甚至在决策中武断与专断,必须加强培训和引导!

可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提高校长发现问题,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对于校长自身能力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第三:校长要注意研究学生。

校长深入,持久的研究教育的对象,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校管理中缺乏对学生的研究,特别缺乏对学生的全面研究。不少校长管理中重点不是学生,注意力不放在学生的身上,这就违背了学校管理的规律,学校管理最终是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的。如果校长对学生的情况都不了解,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些,研究学生不仅只是德育问题,更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习惯和年龄特点等方面。

二、       民主精神

     首先校长的民主精神就是要促进学校的民主管理。

实行民主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 , 是建立现代教育体制的核心要求。近几年来,学校的民主管理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些学校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教代会、职代会、校务公开)缺乏对校长级管理人员的监督,重要的事校务未公开,教师、家长、学生参与的程度不足。因此,校长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参与体制,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保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学校和谐有序科学发展。

第二就是促进校内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在教育领域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公共教育政策。它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学校管理要关注校内公平,要给在学校学习的每个孩子公平发展的机会,不光“有学上”,还要“上好学”,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各项权利,要让每个孩子切实感受到校内公平的存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教师的关爱和社会的期望。

第三要弘扬人道精神。

民主精神说到底就是平等精神和人道精神。直接的说就是以人为本,教育要对人的终极关怀,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要把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不把老师作为学生的发展的工具,不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不把师生作为校长个人发展的工具。校长要尊重每一位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倾听师生的声音,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鞠躬尽瘁,为他用搭桥铺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师生的贴心人。

总而言之,民主精神就是要民主管理,尊重民情,了解民意,挖掘民智,关注民生,以民(教师、学生、家长)为本,这就是民主精神对现代校长的要求。

三、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要求校长遵重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要依法办学,要依法治校,要依法促教。避免长官意志,个人专断。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运用制度手段管理学校,是法治精神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以优质的学校制度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是现代校长的重要职责,一直有一种说法“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我们应该辩证的理解,从根本上讲,就如同“一个好总统就是一个好国家”、“一个好县官就是一个好县城”的说法是一样的,隐含着“民君”“清官”“人治”的封建思想。现在一些学校陷入了“人治”的怪圈,来了一个能力强的校长,学校办学的质量就上去了,换了个能力一般的校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下滑了,“好校长”离开,这个学校就滑波了,这恰恰就说明了这个校长不是一个真正的好校长,人走政息,说明了“政绩”是“人治”的结果,而不是法治的政绩。“人治”型的校长是传统型的而不是现代型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否认好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虽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从根本上看是错误的,但从现实上其存在有它的合理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好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批好校长出来,他们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学校的发展健章立制,好的学校管理制度会使学校不至于因为校长的变动而出现发展的反复。

可见,当前教育正处在亟待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的发展阶段,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一个好校长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他在学校的制度建立,在促进学校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方面和贡献和水平。

四、民族精神

中国的现代教育,就要培养为中华民族崛起贡献力量的中国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具有时代意义。现代中国教育不排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是要将优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和中国校长的重要使命,不少校长和学校将“培养现代中国人、造就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做自豪的中国人”作为学校办学目标,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继承有时比创新更困难 , 也更加有价值 , 校长在办学中不但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 而且要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文化和管理思想 , 当前的教育管理 , 大量外国的东西被引进来 , 但对中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和思想的挖掘远远不够。校长 , 特别是是年青校长 , 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思想,更应该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管理思想。

发扬民族精神还要求校长在办学的时候,尊重校情,国情,西方的一些办学模式及理念未必能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更加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承上启下,不仅在本土教育上有所作为,更应该在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建构上大有作为。

 

2010 6 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