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举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朱汉民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7

举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

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百步中心小学校   朱汉民校长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语文教师们通过不断地体会与揣摩,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多了,一刀切的模式逐渐淘汰了;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多了,填鸭式的方法日渐远离了……所有的这一些都是课改带来的喜人成果,课改虽然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偏向了人文性。

    语文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应理解成强化人文性弱化工具性。有专家认为,几年的课改实践,从工具性滑向人文性,表现为:重人文轻工具,重实践轻知识,重感悟轻训练,重文学轻文章,重提高轻基础……有的教授提出,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语言学习,语言训练,“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风”。语文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地体现。

二、阶段性不清,各年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

    阅读教学低年纪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的教学。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

    低年级阅读教学花很多精力进行频繁的问答,去分析课文内容,这就是越位;而用在识字、学词、写字上的时间很少,这就是不到位。如在《两只小狮子》的课堂上,有一位老师花了很大力气,举了不少例子引导学生去认识勤奋的重要,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阅历有限,结果收效甚微,又挤占了识字、写字的时间。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

三、字词教学、写字教学有所忽视

    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小学生词汇量下降,社会各界批评大、中、小学生写字惨不忍睹、作业试卷错别字比比皆是,便是例证。

    在低年级,分析课文内容冲击识字写字是普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没有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课标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导致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用词不当,词不达意情况严重。国家语委拟出台“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可见,对识字、写字忽视的问题该到高度重视、综合治理的时候了。小学各个年级都应该重视识字写字,都应该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3500常用字,会写2500字,会用6000词,绝不能马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四、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看似一帆风顺,没有波澜,没有问题,实际上问题很大。

    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学生已经理解的,还提问频频。教学起点在哪里?笼统地说应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始。教学过程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惑的过程,是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低效的课堂。

五、口号提得较多,“乱花渐欲迷人眼”。

    语文教学应当百花齐放,教师教学应当有自己的风格,但不宜轻易提口号。语文就是语文,在语文前面加上任何一个修饰语,只能窄化语文;同时画地为牢,使提出口号的人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还有一个动向,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文学化”。小学语文主要应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其中有文学熏陶,于上述任务相比,不是主要的,在文学教育上,拔高了要求,必然削弱了基础。小学怎能轻语言文字而重文学呢?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的语文训练,只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打基础的阶段,我们要做好份内事。

六、词面上看,儿童阅读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重庆一项调查报表明,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而日本,92%的学校设晨读时间,有计划地利用校图书馆于教学的学校占60%以上。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重视儿童阅读,且开始早,有读物和时间保证,有交流、指导、激励措施。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素养,非抓儿童阅读不可;要想落实课外阅读,非把儿童阅读引进课堂不可。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同仁们参考:

一、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从总体上说,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至于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应侧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力——理解词和句)、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上述能力要根据《课标》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地培养,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二、多读、多练、少讲少问。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当多编一些,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老师讲10分钟是容易的,要引导、指点学生好好地读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有些观摩课是老师表演,并不看学生收效如何,听课好像是看戏……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这番话就像是针对今天的语文教学说的。柳斌同志认为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来。语文不是靠教师精讲,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把课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和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分析,画龙点睛,是一种引导、提高,绝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是让学生自己听说读写。多读,一是指课文读得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要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学语文,没有大量阅读垫底,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的。要想多读多练,一定要少讲少问。教学课文,要精选内容,找准重难点。根据“二八定律”,一般情况下,80%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的,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教师教每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就是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找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做减法,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

三、整合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落在实处,教师的“教”少而精,富有启发性。

    整合教学设计,提倡精简环节,采取模块结构,整合问题,言意兼得,体现训练过程。一般可这样设计:初读——有个人初步感受,提出希望解决的问题;再读——整体把握内容结构;细读——抓住重难点,得意,得言;练习——拓展、积累、运用。欣赏整体把握和重点细读相结合的课,如齐白石作的画——泼墨与工笔的结合。教师要细读文本,这样才能感受文本之妙,才能找准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才能去初取精、去伪存真。细读之后,要披沙拣金,要深入浅出。倾箱倒箧易,披沙拣金难;深入深出易,深入浅出难。要把学生的学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我国封建时代称课堂为“学堂”言明学生自学的重要性,说明我国自古就有自学的传统。古代书院制度倡导“士子自学——师长讲解——学友讨论”的方式,可见我国自古就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落实学生的学,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主人;要落实学生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活动减下来,才有可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去;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 读、思、问、品、议、写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看得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对语言的品味由缺少感觉到体会出其精妙,对文章写法由没有关注到有所悟,对读法、写法由有所知到能够用……教师教得如何决定学生学的如何,教既是服务于学,又是学的质量的保证。教怎样服务于学?叶老19778月曾作“学步”诗,用稚子学步比喻小学生学习。诗中提到“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可见自己学是语文教学第一要义。“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企盼。”“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叶老认为,教师所做的“诱导”、“启发”、“示范”的工作,对学生的“扶”“导”“引”,都是为了“放手”,为了“独行”,即“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服务于“学”呢?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极其放松的心态下享受语文学习;导向——使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受老师被动地牵引;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开放学习空间,多放手、少干预也是服务;帮扶——如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颠簸,用生成助学,用评价激励。教师的作用在于学习过程的组织,学习目标的理清,探究问题的整合,重点、疑点的点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精彩的生成……语文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中的困惑、独特的感受,在能力、方法、习惯上的收获。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享受成功的课堂,是问题不断精彩迭出的课堂。优质、高效的教学“彩”要出在学生身上,成功体现在“学”的成效上。

四 、教无定法,因文而异。

   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其目标要求、课文特点各有不同,要抓住重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既要求实、从简,又要改革、创新。

五、引导学生质疑,用教师的善问,培养学生爱问、会问的能力。

质疑,对学生既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又是对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调动;对教师既是一种调研,以便找准教学的起点,又是整合问题、确定教学重点的必要环节。教师所提出的整合的、直指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是针对学生最好的学习引导,也是克服频繁设问 、提高教学实效关键的一环。

六、既重视预设,又注重生成。

“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 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但“学”是活的,“教”也应该是活的。教的法子要源于学的法子,教的调整要跟上学情的变化。不顾学情一味地“走教案”,是目中无人的教学,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总之,教学过程要从简,教学方法要创新。过程、方法要因年段而异,因课文而异。一句话“因文制宜,以学定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