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校长:松建华
来源: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17-07-06

用真情谱写别样的橄榄绿
                                      ——藏族退伍老兵松建华双拥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松建华,男,藏族,中共党员,1969年7月4日出生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现为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1992年3年,松建华从成都军区退役,转业到迪庆香格里拉市第五中学从事保卫工作,脱下戎装,不改军人本色,严于律己积极上进,在教育和双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架起了一座又一座军民共建的桥梁,成了本地双拥宣传和践行的代表人物。在退伍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与驻香格里拉官兵从未间断过联系与合作,尽己所能为官兵服务,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得到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拥护,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赞扬。由于在教育和双拥两线工作中贡献突出,2014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校长”,2015年获得州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香格里拉市“爱国拥军”先进个人。
       满腔热忱,报国岂只在战场
       1991年12月,松建华从部队退伍后,永远忘不了部队首长对他的关怀和教诲,忘不了战友间的深情厚谊,忘不了那段当兵的光荣岁月。他说:“我的拥军情结,根在国防观念,源自战友情谊。”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傈僳族战士和顺明光荣牺牲,葬于麻栗坡烈士陵园。松建华入伍后,经常邀约战友前去祭奠。退伍后,他始终牵挂着这名烈士。当他听说没有亲人去祭奠这位烈士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能冷落了烈士的忠魂!”但是,由于他因工作繁忙,不能前去祭奠,他就向一位在麻栗坡的熟人表达心愿,并给这位熟人寄去500元钱,请他每年在清明节代为祭奠。而这位网友也从不违约,年年如期给他发来为和顺明烈士扫墓、献花的祭奠图片。
       松建华虽然已脱下军装多年,但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用一份浓浓的拥军情,为军人添彩,为战旗增辉。2014年“1•11”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他把生死置之度外,第一时间在火灾现场组织当地群众救火。当部队官兵赶来时,他又竭力配合扑火。
       跟他一起退伍回乡的迪庆籍战友共有49人,其中只有少数城镇户口安置了工作,而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战友却回家务农。可对于他来说,心永远在部队,情永远连着战友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退伍老兵认为“待遇不公”,觉得“被冷落”的想法油然而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部分老兵上访事件。当时,松建华深知,迪庆是我国藏区和谐稳定的“标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于是,他一边耐心地做战友们的思想工作,一边组织在机关工作的老战友,每年定期去看望那些生活在农村的战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共同为他们解决一些现实困难。
       为了及时了解老战友的思想动态,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战友联络群。战友间的信任进一步加深,情谊更真挚浓厚了。迄今为止,迪庆藏区没有出现过一例参战老兵上访事件。
       情系战友,遍洒爱心铸国防
       “情系战友,要投入爱心,真正用心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战友及家属。”始终凭着一颗爱军之心、一片拥军之情的松建华,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自己所说的这句话。
       香格里拉市上江乡格兰村战友杨云宗退伍后,一家人生活得十分拮据,他和战友给杨云宗送去钱物的同时,还资助战友的儿子完成学业,直到接过父辈曾经紧握的手中枪。五境乡战友知史罗丹,也因家庭困难,两个儿子面临辍学。他便劝战友:“你让大儿子去参军,以此来保障二儿子继续读书。”知史罗丹的大儿子参军后,二儿子也顺利走进了大学校园。
       虎跳峡镇诺于村战友李春,独生女儿在学校突然出现轻生念头,而作为父亲的李春在一筹莫展之际,松建华安慰道:“别担心,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我们一定要让她健康成长。”女儿转到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后,松建华和老师们时刻关爱、呵护着她,让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2013年,他听说上江乡木高村有一位名叫和贵东的残疾退伍军人,就联系他:“你是否愿意到我们学校当保安?”和贵东向他表达了希望解决后顾之忧的愿望后,他就迅速通过市民政局向人事部门申请了正式工编制。当年8月,解决了和贵东就业问题。
       松建华还把为部队家属排忧解难作为军民共建的切入点。建塘镇居民卓玛的孙子在部队当兵,家中缺乏劳力。他就带领学生帮助卓玛老人洗衣物、扫地、擦窗户……当他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端到老人面前时,老人眼含热泪叨念:“好人!好人啊!……”
       送子当兵,家庭苦难独自扛
       提起松建华,知道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家可是了不得,三代人当兵,是我们雪域高原的骄傲。”而他却觉得这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了。他让儿子当兵不图什么,而是他骨子里就有一种对军人说不出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用诚心、忠心和爱心塑造着“兵儿子”、“兵爸爸”的光辉形象。 
       196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松建华,父亲肖定主曾是一位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的老军工,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就有一个当兵梦。1988年12月,他应征入伍,圆了儿时的夙愿。
       军旅生涯铸就了他的军人气质,也炼就了他“言必行,行必果”的优良作风。他在老山前线服役中,多次带领战士成功阻击越军特工的偷袭,光荣完成了战斗任务,曾荣立一次三等功,并多次受到连、营、团的嘉奖。他说:“我在部队服役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梦想。”
       2012年,松建华的妻子因患病离世,给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可他忍住悲痛,又把独生子鲁茸批杰送进了军营。他说:“当兵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做人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再说,好男儿就要去当兵,部队更能锻炼人。”
他以实际行动全身心支持儿子,使儿子能够安心服役,以军人父亲的优秀品德,塑造着新时期军人父亲的良好形象。懂事的儿子踏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走进军营,在部队进步很快,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士官。
       对军营总有一种割舍不断情怀的松建华,经常对亲朋和周边的人讲:“军人是多么的崇高,当兵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鼓励适龄青年踊跃参军,去部队追逐梦想,到军营施展才华。在他的感召下,许多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到军营锻炼成长。现在,他家亲戚中已先后有20多人应征入伍,其中两个侄儿已分别是空军某部副营级干部和海军某部正连级干部,让“好男儿要当兵”和“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松建华常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曾经当过一名光荣的士兵,最骄傲的是亲戚把保家卫国当成一种神圣荣耀,并一直薪火相传。”
       军民共建,营造拥军情谊长
       随着离开军营的时间越来越长,松建华对橄榄绿的那份赤诚也愈加凝重、执着。“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尊严的坚强保障,只有民拥军、军爱民,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无论在哪个学校工作,他都把拥军爱国作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主要内容,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努力营造浓浓的拥军情怀。
       在香格里拉市第五中学工作时,他利用退伍军人的身份,与迪庆军分区独立营共建,邀请部队官兵到学校演讲,并聘请担任学校新生军训教官。通过军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陶冶思想情操。他还先后牵线搭桥,让香格里拉市一中、七中和独克宗小学、市民族小学等与部队结成军民共建单位。
       他不断的影响身边的师生,传递部队正能量。在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部队作风始终当作校园文化的来源之一。一有机会,他就把师生带到部队学习,让他们把部队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他深有感触地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国防教育就要从学生抓起。”他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开设国防知识讲座、放映国防教育影片,祭扫烈士墓,慰问军烈属,组织师生参观军营和军事表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从小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防意识。
       为把部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引入到学校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国防教育从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自8750部队入驻香格里拉以来,他就主动联系达成军民共建单位。每年“六一”儿童节,部队官兵到学校与师生一起欢度节日。他也常常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带着教师送课进军营,教战士们唱藏歌、跳藏舞、书法绘画和藏语,丰富军营文化生活。送猪肉、送鸡蛋给战士们以表节日的问候。同时,他还经常与部队官兵一起义务种树、培植草坪等,主动架起军民融合“连心桥”,办好双拥工作暖心事。
       25年来,松建华的爱军、拥军情愫是从心窝子里发出来的。由于他在香格里拉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卓有成效,他先后获得了“双拥工作先进个人”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殊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