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职场应聘中,诸如此类的招聘条件屡见不鲜。应聘本是靠能力取胜,这些与工作能力关系不大的求职门槛却频频地把人挡在门外,"招聘鲜招"引来很多非议。
资料图片
成都大慈寺招聘和尚网络截图
网络流行"招聘恶搞" 作俑者称旨在嘲讽求职环境
"想要当文员,先学会做饭"
7月25日下午,广东某天线公司武汉办事处招聘现场,先后有30多位女孩前来应聘公司文员职位。对于电脑操作及表格制作等考核内容,应聘者大多能应对自如。
在考核内容完毕之后,负责招聘的经理对应聘者提出新要求:会做饭的可以在外面的办公室等一下,不会做饭及不乐意的可以离开。此要求一出,最后只有宜昌的大学毕业生杨小姐接受了做饭这个条件。
杨小姐已有两年的工作经历。她说,自己在去年求职时也想不通为什么要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但她现在已经能够站在招聘方的角度理解公司的要求。一位中途放弃的女孩认为,这份文员工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对于做饭,她没有心理准备。
如今,诸如此类的"招聘鲜招"屡见不鲜。去年9月,在武汉招聘会上,西北一石油单位公布了"情侣档应聘优先接收"的招聘条件,引起了不少大学生的好奇。还有一则来自武汉人才网的消息称:一营销公司在招聘时,提出"应聘者要和一名40岁的陌生男子拥抱一分钟"的条件,说是要"测试心理素质"。@NextPage@
招聘鲜招频现折射出人才市场供求矛盾
“男士像孙悟空、女士像穆桂英”,苦于找不到合适员工的店主立起另类“招聘启事”,启事内容也成了店主设下的“第一道”面试题。《每日新报》记者 崔楠 摄
这些招聘条件,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引起过很大的争论。这次,对于企业提出的"想要当文员,先学会做饭"的招聘条件,也是众说纷纭。
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的黄娟娟说:"我对这种条件非常反感,我去应聘时准备的都是专业问题的答案,用人单位突然这么问,会让我有点儿措手不及,并且我会不会做饭跟我的工作能力根本就没有关系。"
"员工的个人生活和工作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公司在招聘时没有提出过类似条件",师守银先生说。作为一家小型广告公司的经营者,他认为,公司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学历和能力,只要员工有能力把工作做好就行,至于他们的个人生活,公司没必要过问。
家住武昌的市民毛德胜说:"从工作角度来看,招文员要求会做饭没有意义。如果真需要做饭人员,那还不如直接招钟点工算了,把文员招去做饭,是在浪费人力资源,得不偿失。"
汉口市民易先生也表示,这样的招聘条件没有必要,因为做饭和当文员根本就不搭边。
相对于众人的反对态度,华中师范大学俄语专业的谢银波认为,这样的招聘条件是合理的。她说:"从一个人是否会做饭可以看出她是不是一个顾家的人,顾家的人是很会体谅别人的,这样的人更易与同事相处,也更利于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
中南大学交通设备与信息工程专业的刘钦哲认为,企业出这样的题目是在考察应聘者的潜在能力。他说:"做饭是一门需要耐心、方法和技巧的学问,企业出这样的题目,可以考验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耐心程度。"
今年刚从湖南大学毕业的李亮,大学读的是管理专业。他认为,企业提出"要想当文员,先要会做饭"的条件,说明他们需要员工具备更多的技能,因为并不是每个公司都具有雄厚的实力,要求员工会做饭可以一个人当两个用,省下钟点工的成本,从而为公司节省人力资本。
小李说:"'招聘鲜招'频现折射出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的现状,这点我深有体会。今年刚毕业时,我跑了大大小小无数场招聘会,可以说是场场爆满,递交一份简历有时需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完全可以毫无顾忌地执行节省人力资本的策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女士说,有些大企业在招聘时有一套健全的招聘制度,他们经过研究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看似与招聘岗位无关的题目,其实是在考察应聘者某些方面的潜能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在有些招聘制度尚待完善的企业一味地跟"风",追求另类效果,利用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的现状,出一些与岗位要求无关紧要的"鲜招"、"怪招",不利于企业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求职者:平和心态应对"招聘鲜招"
5月12日,招聘会现场挤满前来找工作的女大学生。
5月12日至13日,济南市在济南人才市场举办女大学生专场公益招聘会,共有200多家用人单位前来招聘。招聘会开始仅半天就吸引近万名女大学生前来应聘。 新华社记者徐速绘 摄
企业频出"招聘鲜招",往往使求职者措手不及,对于企业的这种做法,求职者该如何应对呢?
湖北省人才中心行业管理处副处长晏群说:"招聘岗位有限致使有些企业在招聘时设置一些特殊的条件以提高门槛,对于这种现象,求职者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地应对。"
晏群说:"目前在职场上,企业需要多面手、全能手,尤其是综合岗位"。她提醒求职者要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便在求职中增加胜算。
综合能力往往从一些细节中体现出来。晏群告诉记者,在一次招聘时,一个原本不自信的女孩被录取的主要原因是,当应聘者在离去时只有她将坐过的凳子放回了原处。晏群认为,这一事例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求职态势下,细节往往是取胜的关键,因此,求职者要注意细节的培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女士说:"企业故意设置一些'招聘鲜招',很有可能是在考察求职者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就要求应聘者注意培养自己的灵活性和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即使遇到'招聘鲜招',也能临危不乱、机智灵活地应对。"
黄女士还说:"对于一些招聘机制不健全、招聘人员素质不高的企业在招聘时提出的无礼要求,应聘者应该心态平和、不卑不亢、委婉地拒绝,不能为了得到工作岗位而一味地迎合。"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