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健网消息(记者 金东淑)“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高分考生一定能录取到好学校、从众填报、 填报志愿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大连市招办负责人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从我省近几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看,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盲目攀比、从众填报
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声有的是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
将志愿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学校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甚至十几倍之多,志愿“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为的、传统的、世俗思想的影响,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热门”专业。为避免失误,如果考生一定要选择“热门”专业的,一定要选报“热门”不忽视“冷门”,冷热结合,同时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绩不太突出,为安稳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热”就“冷”,转而在学校上选“优”。
高分考生一定能录取到好学校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按理说,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好专业。但事实却不尽然。竞争一般是以省级为单位的,全省绝对高分的考生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不会成问题,但相对高分的考生就很难保证了。主要原因在于志愿填报不当,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
单纯以收费标准高低判断专业的好坏
有人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科学的。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同时奖、助学金额也较高。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但并不说明该院校、专业就比其他专业一定好些。考生应看哪些院校和专业最适合自己。
信心不足 怕高就低「
与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其实,完全没有自我低估的必要。成绩好的学生要勇于报考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能够考得上的目标学校,把保险和稳妥留给第二志愿。
对学校专业不了解,或望“名”生义,或心存偏见。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二是心存偏见,将师范、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有的学校只因为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报。
“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
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很多人争着报考的专业,计划招生数与报考人数之间比例非常悬殊,其结果是录取分水涨船高。首先,“热门”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今年的“热门”,毕业时也许就不那么热了,或者变成了“冷门”。其次,“热门”不能与好等同。其三,不少人把好就业看成是好专业,炒成“热门”,这不恰当。就业的难易取决于市场需求,取决于供需比例,而市场需求也是变化的。所以选择专业志愿时不要被“冷”、“热”所左右,主要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实力出发。
过分依赖长辈、甚至由父母包办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
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须注意的事项
高考志愿毕竟是考生本人的志愿,该由考生本人做主。在填报志愿整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如果说是个“参谋”可能更好。
提供资讯支持
备考中的高三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几乎将所有能支配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学习上家长帮不了多少忙,顶多是提供好一些的学习环境和后勤保障,但在填报志愿时可以帮助考生做许多事情。家长可为考生收集下列资料:
1.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当年招生工作规定、政策及体检标准,我省关于招生工作具体规定。这是高考和填报志愿的依据,是所有考生不能不知、不能不遵循的规矩和约束。
2.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招生章程规定了该校招生录取的规则,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最重要参考资料。
3.高校专业介绍资料。据调查,很多考生及家长对专业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方向等知之甚少,在填报专业志愿时不是盲从就是望文生义想当然,或者是道听途说,盲目从事。家长要准备一些相关资料,供填报志愿时参考。
4.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分布、各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现状及前景等资料。
5.近几年我省各批次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及录取情况,包括录取率、各高校录取分及一志愿录取率等本省的招生录取统计资料,越详细越全面越好。
6.考生就读中学近几年高考升学率,包括毕业报考人数、考取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专科的人数,考取的学校,一志愿录取率等统计资料。
7.考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可以根据各种相关资料作些分析,结合考生本人具体情况提出选择志愿的建议。
只当参谋不包办代替
1.家长当好参谋。对于孩子平时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其考试成绩在班上、学校内处于什么水平,在全省又处于什么位置,能考取哪一层次的高校等问题,一般说来,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应心中有数,能作出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家长在帮孩子填报志愿之前应该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老师也应实事求是地提出指导意见。
2.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爱好,家长对孩子据此作出的志愿选择应该尊重。如果孩子的认识不全面、看法不正确影响到他做出恰当的选择时,家长应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3.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之前,要做好如下的准备,才能提出中肯的指导意见:
(1)全面了解招生政策规定,认真分析当年的招生形势;
(2)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分析考生的竞争实力和所处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分析拟报高校在本省的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以及近几年的报考人数、录取分及第一志愿录取率等情况;
(4)了解孩子的志向及大体意愿。
4.当家长的意愿和子女的选择有矛盾时,不能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把填报志愿的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