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小学生乔乔很困惑:诸葛亮是标准答案孔明也算错
来源:半岛晨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12-16

 

20101216083043.jpg
  漫画:贾强

  [话题背景]

  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遇到了一道难题。题目要求她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因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这个答案也得到了妈妈的认可。结果当天晚上,孩子就伤心地回来了。语文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班里有几个男生也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他们问老师,“为什么不能是庞统? ”老师回答,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中国青年报》

  12月15日

  乔乔“被标准”

  在一道词义解释的题中,试题要求解释出“矜持”、“邂逅”和“搁置”的意思,乔乔的答案分别是,“庄重严肃”、“不期而遇”和“放起来”,但分别被老师打了红叉,而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拘谨拘束”“偶然遇见”和“放置”。

  一道试题要求将家有藏书,不亦乐乎?改为陈述句,乔乔的答案是“家有藏书,很快乐。 ”也被判了红叉,标准答案是“家有藏书,是很快乐的。 ”

  在对待孩子的语文教育上,你是否碰到过和叶开同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老师的话,是如何看待现行的语文教育?作为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看待你的语文课本?欢迎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们。邮箱地址 :bdht2010@hotmail.com

  [网络热议]

  孩子们都“被标准”过

  景观灯:我的女儿作业经常有阅读理解,只要不是老师的标准答案就是叉。我只能告诉孩子语文没标准答案,由老师判去,我们只要自己觉得对就行。

  郭德纲烧饼:一点不新鲜,儿子上高中了,试题问文章作者时把鲁迅写作周树人竟然算错,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

  留守:问:《药》的作者是谁?答:鲁迅。错!应该是周树人。问:《四世同堂》的作者是谁?答:老舍。错!应该是舒庆春。

  大观园:我的一同学的女儿在校考试有一道题答错了,题目是:“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小孩子答案:像橘子瓣儿。老师批:×。标准答案:像小船。我看后非常气愤,像这种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在孩子的眼里感觉像什么就是什么,如果设置什么标准答案会严重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又有多少父母能像乔乔父母这样呢?

  平白无故:现在的语文教育,应该是这样:立足传统优秀的文化,同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这才是一个发展和开放的体系。只继承不发展,就僵化;一味西化,全盘否定更不足取,也不适应我们的国情。

  流氓猫:教材有它的局限性,但更多的还是在夯实基本功的前提下去感悟,去揣摩的。我觉得也不能一味地抹杀了教材的根本。每个人想象,当你在提笔表达你的内心世界时,最基本的是什么?

  老夫子:其实文学,艺术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心情时对同一段作品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文学和艺术的魅力。而现在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理解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本身就是违背事实的。

  小学语文教材到底有没有底线?

  我只能提倡自我的疗救。我们都要从自己做起,从有效的阅读做起,疗救自己的孩子遭到小学语文教材伤害的心灵。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到底基于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我至今都无法一窥其奥。这些教材自然有编写大纲,有编写指导思想,还有固定的编写格式,为这些目标,教材编写者再去找来各种类型的文章,裁剪成合适他们观点的课文。这种陈规陋习,已经延续了几十年。

  面对这种垃圾课文,无论一位语文教师多么敬业、多么优秀,都不可能教给自己的学生真正有效的知识,更不可能引导小学生热爱阅读,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形成为了完善自己、为陶冶自己而主动去思考去阅读的能力。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了考出高分。这个观点每位语文教师本该深有了解。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的严格束缚下,他们确实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像只给一名大厨一块牛粪和两个石子,却要求他做出一桌满汉全席。光是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只能提倡自我的疗救。我们都要从自己做起,从有效的阅读做起,疗救自己的孩子遭到小学语文教材伤害的心灵。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是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朋友做起,通过阅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来培育自己的性情,来提高自己的智慧。这样做,也可以慢慢地改变社会的小气候,调整微细的生态环境。即使在丛林社会里生存,智慧也是重要的生存技能。

  (节选自叶开网易博客)

  谁来解开语文教育的“死结”

  我们应该倡导的就是一种对于多元文化的并存状况。那就是:这样的答案是其中之一的,而不是唯一的。这也是对于解开语文教育“死结”的根本一环。

  前段时间,《民国国文课本》曾经一度火了一段时间,为什么民国时期的国文教材那么火呢?到底是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好还是那个时候的教材编辑好呢?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一本教材就是对于语文教育纲要的一种体现。

  原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纯粹的教育。这种对于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的教育,本不应该灌输更多关于政治的内容。但现状就是由于一种“泛政治化”的倾向灌输在中小学语文的教科书之中。这种“死结”从建国之后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而解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语文教育的改革进程。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一种指导思想的改进,到底是进行国民素质的塑造还是制造成更多的愚民?

  作家叶开的疑问其实已经困扰了中国无数的人,比如当年的作家王蒙去做了一个高考的语文试卷,结果是仅仅达到了及格的水平。比如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就是“阅读理解”题目,而正是这个题目原本就应该是没有统一的答案的,但还是通过规定了统一的答案造成了人们只能接受一种答案一种模式。其实,在语文教育上,我们应该倡导的就是一种对于多元文化的并存状况。那就是:这样的答案是其中之一的,而不是唯一的。这也是对于解开语文教育“死结”的根本一环。 王传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