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湛江8 名民办教师挺起“麻雀学校”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作者: 编辑:jiaoyu 时间:2010-02-02

        □湛江坡头区乾塘镇东村小学2003年因村民反对免于被撤并,由村里接手试办;在8名民办教师努力下,近年来整体成绩连续排全镇第一

        □一所免于被撤并的“麻雀学校”,是如何创造这种“非典型样本”奇迹的?奇迹背后,又承载了哪些重负?南方日报记者前往展开探寻

        □在未来可能被撤并的不确定命运图景下,东村小学这样的“麻雀学校”,面临教学资源短缺、教师收入低的窘境,亟需社会关注和扶持

        ■背景

        教育部:部分农村

        中小学暂缓撤并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程序,撤并学校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

        1月30日午后,湛江西北角、毗邻吴川市的东村小学校园里出奇地静。校门东侧,墙面斑驳的教学楼内,一至六年级的教室门都被铁锁锁上了。所有迹象都表明,寒假已开始了。

         沿着楼梯往上攀爬,二层的学校办公楼里,一扇门却开着,两个男人在对话。兴奋的声音从里面传出:“又考了第一名!”话毕,两人同时深吸一口香烟。

        东村人再熟悉不过这两个人了———戴眼镜的李春明,东村村民小组组长,一个经常自嘲“一个月拿几十块钱工资,连充手机话费都不够”的村官;年长者是“一个月领700块钱工资”的东村小学校长李富祥,他今年已73岁了。

         在东村这个面积不大的自然村里,他们广受村民尊敬。尤其是李富祥,自2003年被东村请来当校长后,已成为村民眼里的“教父”。

        在乾塘镇,很多同行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发生在李富祥和东村小学身上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两年前,甚至三年前就传开了。

        东村人自己也感慨:一个当初免于被撤并的小学,由村里接手后,在李富祥等8名民办教师的坚守下,竟然麻雀变凤凰———已经连续几年了,东村小学的整体成绩都排名全镇第一!要知道,在2003年前,学校成绩还经常排全镇倒数几名。

       “三顾”请老校长出山

        李富祥本可在家安享晚年,假如2003年东村的干部不去登门相邀的话。

        那年,作为坡头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首批试点学校,总共只有120多名学生的东村小学,被要求部分撤并———学前班和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学生仍可在东村就读,但五、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要到3公里外的大仁堂小学读书。

         消息传出,引起村民异议,“与其这样,不如一到六年级全部放在村里面,干嘛跑那么远?”李春明回忆说,当年,从东村到大仁堂,并没有现在的水泥路,孩子去读书,没有校车接送也没有住宿条件,只能走读。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多数家长不同意撤并,一些村民甚至情绪激动地跑去与镇政府领导论理。

       李春明的大哥李兴富当时是村组干部。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他和几名村干部跑去与区、镇教育部门协商。“当时难度很大,因为坡头区第一个并校试点就是东村小学,第一个就并不了,政府担心不利于以后的工作开展。”李兴富说,协商了几个回合后,上面最终给出折中意见:办可以,但必须由村里接手作为私立学校来办,村里负责教师的工资开支。

        彼时已是8月,再过1个月,就是开学的日子。东村小学变身后,8名公办教师均被调离,学校顿时成为空壳。村干部们不得不顶着压力,到处请老师。

        李富祥当时已在安享晚年。这个干了大半辈子小学教育工作的老教师,1996年从一所小学的校长位置上退休后,就过着“赏花赏草,含饴弄孙”的闲适生活。

        然而,来自乾塘镇中心小学校长蔡亚富的推荐,打破了他的清净。找老师找破脑袋的东村村干部,在蔡的建议下准备登门拜访。李兴富当时很兴奋,因为李富祥正是他当年的恩师。他想着,有了这层师生关系, 老师 出山的胜算会大些。

        然而,当他和时任村民小组长的李炳章等三人兴冲冲到访时,却被婉拒了。

        李富祥告诉他们,自己年纪大了,退休了,不想再重操旧业。其子女们也对东村干部说,父亲现在不愁吃喝,有退休工资,“不想让他再出去吃苦。”

         村干部们只能继续“磨”。一次不行,再次登门。感情攻势一度进行得很猛烈。村干部们坚持认为,干了一辈子小学教育的李富祥是最佳人选。“不管怎么样,也不管提什么要求,都要请他出山。”

         8月的某一天,李兴富等人第三次登门的时候,李富祥被说动了。他由一名退休的公办教师,变成了东村小学聘请的“民办教师”。

      “麻雀学校”获重生

        2003年9月1日,东村小学如期开学时,老师却没有凑齐。

        压力非常大, 老师 不好找。李富祥和村干部通过熟人找关系,花了近一个月时间,8名教师才全部到位。公办教师的空缺被填满后,全新的东村小学上路了。

        村民们心里其实也打鼓:“以前公办老师教的时候成绩就不好,这些临时请过来的老师,会不会教得比以前更差?”

        村干部们还在为学校的经费发愁。校长李富祥一个月的工资是700元,其他7名老师每个月工资600元,8人的工资加上办公费用,1年下来,约需11万元。

        按政策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个学生一学期由政府补贴157元,这笔钱直接拨给学校。转为村办后,每生一学期要交330多元的学杂费。这意味着,除要凑足11万元,东村每年要给小学补贴1万—3万元。这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东村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李春明说,村小组的最高任务,就是想方设法保证每个月的工资都能及时发到老师手中。

         让李富祥欣慰的是,村里接手小学后,除了少数打工家庭不得不将孩子带到外地读书,造成四五名学生流失外,学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而老师们的工资虽然一直比较紧缺,但难得的是,他们没有过多抱怨,都安心教学。

        东村小学慢慢上路了。令李春明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某学期的统考,东村小学一下子排进全镇前3名。“看到第一年的考试成绩就不错,领导们也高兴,慢慢就默许它生存了下来。”

        从2007—2008学年度开始,东村小学一发不可收,几个年级的单科成绩和总体成绩都开始排到第一的位置。

        村民们慢慢注意到,以前调皮捣蛋的自家孩子,吃过午饭后就跑到教室里做作业去了。到学期末,孩子们拿回的成绩单上,成绩一年比一年好。

        记者掌握的一张统计于1月28日的表单上,有乾塘镇12个小学2009—2010学年度期末统考的综合成绩排名。在一到六年级,语数外三科共16个排名中,东村小学拿到了13个第一名。“整体成绩又是全镇第一名。”李富祥说。

        奇迹背后的坚守

        诵读声从教学楼里传出时,记者一度以为是幻觉。走到二楼尽头的六年级教室门口时,眼前一幕才让人确信:没错,是有学生在上课。

        时间是1月30日15时30分许。此刻,十几名学生正端坐教室内,拉开口形,聚精会神地跟着英语老师吴河清读单词。

        课后,吴河清对记者说,六年级明年就要升初中了,考虑到考试内容综合性很强,李富祥校长安排几门主课的老师给学生们补习,“每门课要补习3天,学校并不收费”。这意味着,老师们花费不少精力去备课,却不拿一分钱报酬。这是记者在东村小学捕捉到的第一个细节。

        在东村小学教了4年半书的吴河清捕捉到的细节显然更多。她多次提及的是李富祥的严格———这老头精力似乎总是那么旺盛,他每天起得很早,起来就跑到教室里看学生读书。“他到处巡视,看到学生不听话的就找他谈话,用语言去感化他。”吴河清说。

         吴河清说到了李富祥的治校点子上。他不讳言纪律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张用黑色钢笔写满4页纸的工作总结上,他写道:“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抓住其中要害,就一通百通、一顺百顺。那就是:抓校风建设。”

        吴河清原来在吴川市一所小学做代课 教师 ,一个月能领到600多块钱的工资。2005年9月的一天,在东村小学教书的李春梅给吴河清打电话,说这里缺个老师,问她愿不愿意过来。后来,吴河清“抱着看一下的想法”赶到东村小学时,李富祥老早就坐在办公室里等了。这让吴河清很感动。

        在吴河清手里,连续送出了4个毕业班,“4个班的英语都考了全镇第一。”而现在,她不仅教六年级英语,还要教五年级语文和三年级英语。“一周下来要教20多节课,备课量非常大。”

         但她还是觉得自己很快乐。“看着学生学得好,考得好,我并不在乎自己每个月能拿多少工资,如果在乎这点钱,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份工作。”

         有段时间,乾塘镇上一个小学校长找到吴河清想挖走她。吴河清没想太多,一口回绝了:“我在这里已经适应了,其实在哪里干都一样,但在东村,他们特别尊重我。”

        未来命运仍不确定

        东村小学模样还是那样,但在村民们的心中,它确实变得不一样了。

        令李富祥高兴的是,现在除了本村的80多名学生,东村一些嫁出去的姑娘,看到村里小学的教学质量高,也把小孩送回娘家来读书,“外来学生已经有10多个了”。

         东村人越来越觉得“这个学校是村里的宝贵财富”,虽然这意味着每年下来,每个家庭人均要分摊20到30块钱,但他们还是觉得这钱掏得值,“为了下一代能读好书、受好教育,我们当然都愿意啊!”村民们围在一起笑着说。

        但他们还是担心东村小学可能逃不掉被撤并的命运。“如果真要并,确实能减轻村里的压力,”李兴富把话锋一转,“但说实话,我们真的舍不得被并,毕竟学校现在办得这么好。如果有能力继续扶持下去,东村小学要继续办,并要争取办得更好。”

        吴河清的担忧更现实。她教的是“小学里最难教的科目”六年级英语,当城里的孩子都坐在电教室里练听力的时候,她依然每节课抱着录音机到教室里放磁带(如上图,徐剑桥摄)。她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影碟机,区教育局下发的VCD光碟也没法放给学生们听。

        李富祥和李春明并不愿意讲太多的办学困难。但他们还是觉得,如果有充足的经费,一定要整出一块像样的操场,摆上几副单杠、双杠,给孩子们找个能锻炼身体的地儿。如今,东村小学那个操场,只能算在黄土地上插了几根草,几条土狗都能刨出一个大坑……(南方农村报记者冼伟锋对此文有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徐剑桥杨大正湛江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