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需求优质办学着眼未来发展精心育人
锁定精品课程:让教学迸发能量
“说课王”的职教情缘
5月9日至11日,在由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物流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承办的第一届全国职业技术院校物流专业教师说课大赛上,石化中专年过半百的陈百建老师,尽管是参赛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选手,但凭着自身突出的能力和教学经验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名校名校
陈百建老师的说课内容为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物流作业实务》的项目四,配送作业流程—任务三商品出库流程操作,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任务引领型授课模式。任务背景为“叮叮网”收到5名客户的购书订单,要求配送中心完成按单拣选图书、包装并打包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点为根据订单操作电子标签软件拣货步骤,订单复核要点,半自动打包机安全操作规程及实训操作。陈老师制作的说课课件思路清晰,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生动活泼,配有动画和视频,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专家评委对陈老师的说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石化中专,涌现了一批像陈百建那样的优秀教师,是学校致力于精品课程打造的一个缩影。
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课程、教学是教育生命的基本细胞。一所中专学校要办成鲜明的特色,必须要有稳定的质量作为支撑,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提升学校内涵的最根本的要求。
近两年来,石化中专在上海中职学校中率先制定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计划;率先开展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的建设;率先制定并实施精品课程管理办法;以制定和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建设精品课程和实施有效教学为渠道,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成为“上海市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特色实验校”,取得了明显成效。名校
欲知石化中专学生如何实现“德技双修”成才的,请关注明天本报
强化课程精品意识:追求教学母本的含金量
课程是教学的范本,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和有效性。对此,石化中专确定将精品课程建设当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开路先锋”。
学校除了文化基础课外,对专业课程进行了系统、有序的开发,着重在精品建设上下工夫。
学校通过建设重点专业、抓精品课程,带动其它专业和课程建设,已确定两个品牌专业:化学工艺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三个精品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机械拆装》和《机电一体化装置安装与调试》。
学校还明确:2011年底前,化工类、机电类、经贸类各专业分别建设1~3门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化学工艺》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要确保有2门课程,《数控技术应用》和《现代物流》要确保有1门课程纳入市教委的“百门精品课程”行列。名校
近年来,学校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开发了《机电技术应用》、《化学工艺》2个“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并委派骨干教师参与开发了6个“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独立开发了《化工生产运行员》职业资格标准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装备标准;完成了《行动计划》指导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上海特色学分制管理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研究”等中标或立项课题。
反馈之声:精品教学要以精品课程作为“蓝本”,精品课程的建设,让精品教学拥有土壤。
实践教学科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
课堂教学直接关联教学质量,抓住、抓好了课堂,也就使质量的提升有了保证。
设立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展示月,这是石化中专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的研究平台,也是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实践舞台。
5月12日下午,机电科黄海鹰老师《电机振动测试》的展示课在北区机电实训中心二楼检测实训室进行,这是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展示月的第一堂课。
黄老师精彩的导入令人耳目一新,她以小品形式让学生演绎医生为病人体检的过程,采用“类比”的方法,自然迁移到与其相对应的设备的振动测试上,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振动检测的距离。黄老师以具体对象电机的振动测试为载体,运用“初识——实践——总结提高——再实践”做中学的模式,实施任务引领型教学,将学生引入一个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识读电机参数、设置测试仪参数、布置测点三个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摸索、探究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电机振动测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课堂上,黄老师教学形式多样,她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同学们展示了电机外部结构,演示讲解每个测点、每个方向的具体位置;利用实物模型,形象地演绎标准原则中的要点;利用出现故障的工作实例,强调测点布置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在生产一线规范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利用实际生产现场操作视频,让学生巩固电机振动测试的操作要领。
黄老师在课上所体现出的张弛有度的课堂驾驭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始终关注着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指导和培养,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浓厚、融洽。名校
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有计划系统地推进几项重点工作:一是重视发挥教研组作用。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定期培训,提高教研组长的领导力。加强对教研组的工作指导,研究制定新形势下的教研组工作条例和激励机制,定期表彰优秀教研组,定期组织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引导教研组把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执业意识和敬业精神放在首位,激励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把握力和执行力。二是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近几年,学校坚持推行学生网上评教、座谈评教、教学询问、教师评教、教学检查等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坚持持续改进的工作原则,形成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体系。三是开展教师教法竞赛,引领教法改革。以“低起点、联专业、分层次、重能力”为基本思路,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重点是结合专业要求,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加快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对接,确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修订课程评价标准,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以有效教学为目标,文化基础课程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发展“班际分层”,探索“专业分层”、“班内分层”。
反馈之声:教学改革不是教师的自娱自乐,要让学生受益是第一位的。
加强教育科研力度:提高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教育科研的力量,必须体现在全员性的参与和实践性的引领上。
石化中专将教师教育科研当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而不是单一视作评职称的“通道”。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从2008年起,学校出台激励措施和办法,用以鼓励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改革、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鼓励集体和个人对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开展改进研究。两年来,学校共投入60多万元,有70多个课题获学校立项,大部分重点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行政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2008~2009年,学校6个课题获市级立项,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地位。
反馈之声: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是转换的“阀门”。
感言 焕发教学“生产力”
苏勇
如果说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那么教学的状态就是这种生命的呈现方式。
名校
学校致力于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五年计划,说到底就是要让教学真正产生“生产力”,使教师教得有方,学生学得有劲。
影响教学“生产力”的因素有许多。教材、师资、课堂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应当在这种因素的组合中,注重科学性和整体性的融合,这也是一种艺术。
(作者为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