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主课当道实践课难落实 武汉高中生自曝Copy课题
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9-19

        需要一学期才能完成的研究课题一周内就可以搞定?记者昨从武汉市部分高中了解到,学校主课当道,每周三节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了摆设。一所重点高中高二学生自曝:从课题审定到完成论文,自己和同学数天内就搞定了,方法很简单,都是从网上“C”(指“copy”,意为“复制”)的。

         数天内炮制出论文

        临近开学,为应付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平台上的活动记录,汉口一所重点高中高二学生陈帆(化名)和另外三名同学分工赶课题,从选课题到完成论文,他们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而按照高中课改规定,高中生完成一个综合实践课的研究课题至少要花一个学期时间。

        陈帆和同学的研究课题是关于公汽在桥上颠簸的原因调查。他告诉记者,放暑假前,指导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假期里完成一个课题。直到开学前几天,自己才和同学确定研究方向。为了赶进度,大家进行了分工,陈帆负责在网上填写活动记录,其他同学负责在网上查找资料。

       “通过再次实地考察,获得了更多有效数据.......”活动记录里有这样一段话。“事实上,我们根本就没有实地考察过,资料基本上都是从网上‘C’的。”小伙子坦言。他还告诉记者,平时在学校基本上没上过综合实践课,更别说研究课题,“实践课都让给数理化等主课了。”

        雷人的是,课题审批到活动进程不仅全由学生说了算,就连指导老师的批语也由学生“代劳”。陈帆模仿老师的语气给了自己的课题不低的评价“课题十分有趣,学生们工作很认真……”

        综合实践课难落实

        据了解,按照高中课改相关规定,高中三年每位学生至少应完成三个课题的研究,经审定合格,才能拿到研究性学习必修的15个学分。可是在不少高中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位置依旧尴尬。

       “学校的课程基本上围绕高考的9门科目转,综合实践课都是摆设。”汉口一高中老师实话实说。记者了解到,在一些高中学校里,语数外三门主课每周竟多达14节课,远远超过课改要求。令人惊讶的是,部分学校的课表上赫然列着语文研究性课程、数学研究性课程、物理研究性课程,打着“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的幌子,做应试教育的事。

        一所重点高中重点班学生告诉记者,升入高中以来,连一节综合实践课都未上过,更别说研究课题。只有在需要交课题论文的时候,老师才提醒一下,同学们从网上抄论文应付了事。

        莫把实践课当鸡肋

        今年6月,武汉市育才高中举行综合性学习交流会,展示了该校学生的85个研究课题。“90后价值观探讨”、“洋务运动在武汉的调查研究”和“身边食品安全与调查”,学生们的课题令观者眼前一亮。

        为了解身边的食品安全,高二(7)班女生曲芸瑶和另外五名同学除了收集大量资料和图片,还亲手制作泡菜,并通过化学实验了解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大家分工各有不同,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实验,有的同学承担了执笔任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泡菜的最佳食用时间应该是在腌制半个月后,因为这时亚硝酸盐的含量最小。

       “通过实实在在的体验,自己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高中生们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很有意思,让自己受益匪浅。

        该校教导处副主任陈恩兴告诉记者,高一年级每周开设了3节研究性学习课。为保证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学校规定,当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学科老师不得布置家庭作业“拖后腿”。“综合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动手能力,对其今后发展有益。”陈恩兴认为,课改新贵不应该成为“鸡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