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媒体称择校费成滋生腐败温床 敛财现象屡禁不止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0-18

20111018081837.jpg
  5月21日,上海公办小学招生报名登记开始。在一些区重点小学,一早就带着孩子前来报名的家长排成了长队。CFP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老爸,看你的!”

  某学区房的广告,直白地说。

  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高昂的“择校费”(亦称“赞助费”),无疑成为“拼爹”的重中之重。一份被家长们广为传阅的2011年北京市部分知名小学的“幼升小”择校费价位表中,最低为8万元,最高的达到25万元。

  每年开学前,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名校,托关系、走后门、递条子,各显神通。今年五六月份,北京市某重点中学校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因为递条子的实在太多,每年这个时候,他都必须要关手机“避上一阵”,话音刚落,其手机上就接到了一条“求帮忙”的短信。

  为了择校,一些家长把户口挂在著名学校的片区内,但是实际居住地却不在那里,即所谓的“挂户”。教育圈流传着一个颇为戏剧性的故事:北京某实验小学的老师做家访,竟发现8个学生家的门牌号码,是学校附近的一条马路边的厕所。

  而通过“择校费”敛财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

  2008年被揭露的中关村三小腐败案中,该校的账外资金超过了1亿元,几乎全部来自于“片外”学生入学缴纳的“择校费”。据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2011年6月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多表现为中小学校长利用负责招生的权力,私自招收编外学生,侵吞单位账外款。

  去年10月13日,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7部委发布《关于2010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示,“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一年过去了,择校乱收费问题依然“群众反映强烈”。

  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某网站联合举办的关于“小升初”状况的网络民意调查中,88.6%的网友认为北京市“小升初”问题“严重、非常严重”。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称之为“民怨沸腾”。

  合法的“择校费”

  9月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调查报告(下称《小升初报告》)在京发布。

  调查报告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小升初”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这一阶段的监管存在真空且“民怨沸腾”。

  “实际上这一阶段收取"择校费"是"合法化"的。”杨东平说。根据《小升初报告》披露的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名校收取的“择校费”多称“赞助费”,是有关部门许可的,是“合法”的。例如,北京市小学和初中择校费的“法定”标准约为3万元,但因人而异,被要求缴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有人在。

  家长要将择校费存到区教委指定的银行账户或教育基金会账户上,但无任何正式单据和凭条。区教委一般按70%~80%的比例返还给学校,要求收支两条线,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正因为如此,名校收费的动机十分强烈。

  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有关问题的通知》显示,择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按50%的比例返还给招生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其余部分返还给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用于扶持和改造本地薄弱学校。

  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原教育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管是各省份间具体执行何种比例返还,“收支两条线”的形式一直存在,在客观上也助长了愈演愈烈的“价格战”。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监察厅副厅长孙继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择校费”这个名目,在各学校的账目里是不出现的,基本上都是以捐资助学费的形式出现。《教育法》第48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所以有些学校就打擦边球,钻政策的空子。

  对此,杨东平补充,北京地区的“赞助费”都是直接交到各个区的教育基金会,像海淀区教育基金会,都不直接交到学校,基金会的钱是由区教育局来掌握的,再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学校。

  “这个在北京市等于是公开的,它有一个很冠冕堂皇的说法,收这个费就是为了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差距,其实这是加大学校差距的主要因素。因为现在公办学校获得的国家拨款都差不多,所以造成差距的主要来源就是这种"赞助费"、"择校费"。”杨东平说。

  钱去了何处?

  今年5月,广州市第一次公开了市内各区中小学的择校费数额,高达11.39亿。其中捐资助学费94405.87万元,择校费19520.99万元。

  相关文件中,对于资金的具体流向的表述,多为“严格用于教育系统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教职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开支”,或是“择校费应全部用于学校的发展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挪用择校费发放教师、干部、职工工资、奖金、福利或平衡财政预算”。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表述模糊,“用于学校发展和改善办学条件”成了一个大筐,形形色色的内容都被装了进来。9月15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择校费到底用在了哪里》节目中,广东不止一所学校将择校费用于支付教师福利、临时工工资、物业乃至为学校购置新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某重点中学教师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学校的多功能厅已经很新,但每年都要“修葺”,“现在比人民大会堂还要气派”,而他们的工资也确实比普通中学的老师有优势。

  对此杨东平表示,希望北京也可以公布择校费。至少区教育局要公布区教育基金会收了多少钱,返回给学校多少,都花到哪儿去了,“这笔巨款的数目没有人知道,至少要先信息公开”。

  “迫于经济的压力”成为许多收费学校的托词。对此,孙继业予以否定。他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了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经费逐年提高能够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凡是能够收这些费的学校都是软硬件比较好的学校,尤其是硬件不需要大的投入、建设,不大存在经费的压力。

  杨东平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收取“择校费”的名校,绝对不是因为缺钱,且名校还利用这笔钱在全国范围内招老师,把各地的名师招过来,更是加大了学校的差距。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容易滋生腐败。

  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统计,从2006—2010年10月底,共受理涉及中小学在职人员的举报线索32件,其中涉及职务犯罪线索15件,包括贪污线索7件,索贿、受贿线索4件,挪用公款线索2件,其他职务犯罪线索2件。据了解,举报线索主要发生在招生等领域,且被举报人多为“一把手”,校长、书记有11人,约占35%。

  “择校费”俨然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