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强摄 本版资料片
特别关注·和谐发展 民生优先
黑龙江新闻名专栏
择校之惑
本报记者 蔡韬
近日来,省城最火的话题之一莫过于“小升初”择校考试了,招录700人,却有8000多人报名。日前记者亲眼见证了哈市一所名校“小升初”择校考试的火爆场面。考试8时30分开始,7时一过,红旗大街上车流量便猛然增多,距离学校1公里左右的街道上,几乎被汽车堵死。不少堵在车流中的学生和家长很焦急,一家来两个家长,一名家长留在车里,另外的一人则下车拉着孩子,跑步往学校赶。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前1小时,校门口就聚集了三四千名考生和家长。学校操场、食堂等临时家长休息区,密密麻麻挤满了家长,不少家长只能坐在地上。
家长 被“名校”牵着跑
无奈:坐在花坛上等孩子的李先生说:“不赞成择校,但现在的周围的环境,让我不得不择校。就近的中学师资力量很差,有同事孩子已经读上了,评价很低。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读四年,尽管今后配额的比例越来越高了,但是达不到统招分数下浮20分也还是考不上啊,哎,如果家门口的学校好,谁愿意择校啊,如果择校成功了,离家远,孩子的精力、安全也是问题。”李先生的无奈立即引起了周围家长的“共鸣”:“目前知名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确实高出其他学校一大截,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是产生择校问题的客观根源。”排队中,不少家长还互留了联系方式,方便有新信息互相通知。
练兵:有一种家长显得比较“超脱”,吴女士对记者说,她的孩子小学对口就是一所名校,但是多年来女儿一直都在学奥数、学作文,择校的数学试题主要考奥数,所以让孩子来考考,连练兵,考上了也不一定去。
托管:张女士让孩子择校是因为她和先生工作都太忙,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学习,听说这几所民办名校教师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学费贵点儿就当雇人看孩子学习了,公办中学,尤其是普通中学老师对学生管理不严格,孩子放散了,高中就管不过来了。”
学校 在“前行”中拉近距离
采访中,哈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连续三年,每年投资3000万,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09年建设180所,去年150所,今年80所。加强新区配套学校建设,推进群力新区宜居中、小学校,哈西地区跃进小学,松北新区88中学、95中学,利民新区呼兰一中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新区名校拉动策略,鼓励支持名优学校入驻新区领办、联办、托管,扩大新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在对全员教师实施免费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农村教师、城乡弱小学科教师的培训,累计市级免费培训农村教师5万余人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的教师培训模式。实行校长轮流制,名校校长到普通中学任校长一到两年,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彻底灌输给任职学校;启动“一帮一”活动,名校教师与普通中学教师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出口决定入口”。实施小学就近入学、对口直升初中的招生政策和“两先一抽不调”的分班办法,有效遏制了学生“择校、择班”现象。省市重点高中配额比例逐年增加,优质高中资源惠及更多市民百姓。
专家 探讨更好的招生模式
多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杨老师认为,家长选好学校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此小升初的“大考”,从教育的本意而言是不应该的,激烈的竞争淘汰背后必然是强化培训,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有违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要花很大精力应付考试,怎么有可能发展兴趣和爱好?把孩子放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对整体素质的发展、人格成长是不利的!”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秦老师说,民办名校考试重新强化了小学阶段的考试压力。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潜能与兴趣、天赋都没有定型,过早地通过一些所谓考试来检测、选拔学生,是不科学的。应该探讨更科学的招生办法。“教育公平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在国家和教育部门努力推出各项措施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同时,家长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理性面对择校,不能盲目从众,更不要在"择校"声中迷失了自己。选择一所孩子适合的学校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