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准备回归学校教育
对于孩子回家上学,Jim一开始也有过犹豫,主要是担心离开了学校天天说英语的语言环境,女儿的英语水平会下降,也缺少了集体生活,孩子会不会感到孤独?不过,父母和Tina都在设法弥补,比如在家和爸爸只说英语,每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两节绘画课,每个周末都约好朋友疯玩。Tina爱好之一是当老师。今年暑假,由Tina自己张贴广告招小学生,在小区开办口语班,原定只招6个孩子,没想到12个孩子报名,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10岁,由Tina做小老师,爸爸妈妈做助手,深受孩子们喜爱。Tina在能力和财务上也有不小的收获,再次体会到能帮助别人就能帮助自己。
谈到未来的打算,Jim说,只要女儿愿意,他们全家随时做好回学校上学的准备,可能会选择国外的学校。“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和所有的父母一样:‘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同时希望过程是孩子有梦想有行动,老师有启发有奖励。”Jim说,在家上学的这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开始慢慢接近这个目标,通过网络的帮助,女儿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Jim不希望孩子把时间浪费在大量低效又痛苦的作业和考试中,不希望她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更不想看到孩子的快乐和天赋被大人们摧毁,“她的脑袋里其实不必装那么多数据和所谓的知识,应该装的是做人的道理、思维方式、常识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
目前,除了在家教学外,Jim还将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创办网站上,“我希望把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在家教育资料、网络课程与大家分享,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老师和教材。 ”Jim说,这个网站将于年底与大家见面,供在家上学实践者参考,同时对接受体制内教育的家长也是一种有益补充。
■案例二
尝试两年,父亲放弃“在家教子”
“爸爸,我又摘到一个木瓜梨啦……”话音从一棵两米高的木瓜梨树上传来,记者远远地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两只脚踩在树枝上,左手紧紧地抱着树干,右手举着一个比普通梨稍大一点的木瓜梨。
这个小男孩是幸福四平实验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军军(化名),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第一件事:和爸爸一起来曲阳公园爬树。
他曾决定不送孩子去幼儿园
军军的爸爸何先生从事早教工作,提起孩子高超的“攀爬”本领,不得不提孩子小学前的经历。为了让孩子自然地、没有任何束缚地成长,何先生选择自己在家教孩子,没有送孩子去幼儿园。
“对于三至六岁的孩子来说,每天最重要的就是:睡眠、饮食、运动。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何先生也思虑了很久才下了决定。孩子不去幼儿园,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保证睡眠质量;孩子在家,一日三餐是妈妈根据其喜好、口味制作;每天在家,大人、孩子有更多时间参加户外运动,更能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
不去幼儿园,如何让孩子吸收到更多的养料?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先生获得一本《上海儿童地图》,被该书介绍的113个适合儿童的户外运动场所、图书馆、科普基地吸引住了。 “不教孩子学知识,我们轮流带孩子参观、游览各类博物馆、科技馆。 ”所有的博物馆、科普基地,上海科技馆是军军最喜欢的场馆,有时,一周会去参观两次。
迫于压力终止在家学习计划
“不送孩子去幼儿园,父母内心要足够强大,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 ”回想那段军军在家自由的日子,何先生一点也不轻松。每天花费很多心思安排、策划、带着孩子一起游玩、参观,却没有让孩子掌握任何可以展示的、显性的特长;每当和小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别的孩子可以跳一段舞、背两首唐诗、做一套健美操,军军却沉默不语;家长们聚集在一起,总是讨论何时报拼音班、在哪里上外教课,何先生很少发言。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也不想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 ”当军军刚过完五周岁生日,何先生放弃了“在家上学”的计划,将他送进小区附近的一所幼儿园大班。
今年9月,军军顺利升入小学。“和其他孩子相比,军军是一位非常单纯的孩子,胃口好。 ”军军的数学老师瞿老师告诉记者,每天吃午餐时,军军总是第一个吃完盒饭,并主动走到讲台上,请老师帮忙加一碗米饭。在班级30位学生中,军军的个头显得略微矮小,身体却非常结实,开学至今两个月,军军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迟到、请假。
■分析
逃离“批量生产”,实践者爸爸居多
据“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统计,目前,网站已经有了五千多个会员。为了方便网友交流,网站还专门辟出一块领地,聚集了广东、北京、上海、成都、浙江、南昌和深圳等各地网友。据网站的创办者统计,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会员有1000多人,在他看来大多数会员是抱着观望态度来加入的,并不是真的想对自己的孩子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当然,也有不少家长不愿对外展示自己,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应该远远超过“联盟”的会员数。
李新玲, 《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一书的作者,作为《中国青年报》记者,曾采访了全国各地多个在家上学的案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将此作为长期研究课题。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李新玲发现“在家上学”实践者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爸爸居多。
“尽管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母亲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教育行为,在家庭中掌握教育的绝对大权,但在家上学反映出来的现象却恰恰相反,决定让孩子回到家庭受教育的往往更多的是父亲。”李新玲在书中总结说,这些父亲内心强大,反叛精神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蔑视权威、蔑视规则、蔑视学校整齐划一的教育。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是适合孩子的。同时,他们也是勤于学习的人,善于吸收知识,并勇于实践。爱孩子,希望孩子快乐,不受压制地成长,自觉地学习。当然,其中也有些人怀才不遇,希望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李新玲通过实地走访证实,全国各地“在家上学”公认的几位“领袖式”人物都是父亲。浙江女孩袁小逸,之所以能够在家上学,就是因为父亲袁鸿林的坚持。继袁鸿林的《14岁都能上大学》之后,女儿也出版了《私塾女孩袁小逸》。 “在家上学联盟”的创办者徐先生也是一位全职爸爸。徐先生认为“全职爸爸”有很多优势,会使得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为全职妈妈会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常常丧失自我,而父亲的天性与思维上的理性则会避免这些问题。
在李新玲看来,父亲参与孩子教育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信号。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为了逃离批量生产,家长中个性化的理念得到张扬。”李新玲认为,在工业化社会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如今,父亲高举“在家上学”大旗,也是一种家庭教育的重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