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沪上某网站贴出的中小学生辅导班招生讯息,多以升学方面为主。
2012年春季新学期,某校七年级学生的新书。
东方网记者唐漪薇2月9日报道:近日,市民王女士向东方网记者反映,读小学的女儿在报名某区少年宫绘画兴趣小组时发现同学甚少,一个课堂里学生寥寥,相比隔壁语数外主课补习班热火的景象显得有些冷清。“都说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难道女儿必须放弃绘画,转攻主科?”热爱艺术的王女士有些郁闷。无独有偶,家庭主妇张小姐也面对同样的难题,随着儿子课业负担加重,她不得不让儿子放弃喜欢的围棋班,尽管他已经是业余五段的优秀选手。
“无法让孩子不上的补习班”
“虽然学校规定老师不许利用业余时间找孩子补课,但实际上补习、培训仍是铁打的潜规则,没法回避!”今天下午,东方网记者联系上了张小姐,电话那头,这位母亲的声音显得有些沙哑。由于儿子从小学习自觉成绩较好,张女士夫妇从未刻意安排孩子补习,但随着升上初二,课业负担加重,孩子上围棋兴趣班的时间越来越少,“仅昨天开学第二天,作业就做到晚上九点钟,兴趣爱好只有给作业让路。”
张小姐表示,随着主课增加到语数外物四门,儿子班级有的孩子周末专门花费一天补习,有的干脆周六周日“留托”社会教育机构,三餐包食。“你们上班8小时回来可以休息,我们上学8小时回来还要继续,我比你们累。”最近,儿子的一句抱怨,让张小姐不得不认真掂量起来。“作为家长,我宁愿上学校开的兴趣班,但学校不办。社会上补课,能不能有效,没有包票。如今小升初都要投简历,没有奥数成绩、英语等级证明的简历形同废纸,为了使孩子至少有资格让优秀学府看一眼,家长无法不选择补习。这个时候,再怎么呼吁素质教育也不过流于形式。”
培训机构“量身定课”“很动听”
东方网记者就黄、张二位家长问题致电某区少年宫,对方表示无法回应,但确信所辖艺术兴趣班满员并无学员中途退出便挂断电话。但挂名某高等学府下的“中学生VIP学习中心”对匿名采访的记者却十分“重视”,接线员热情洋溢,力邀记者将“孩子”送到自家补习。
“在我们中心,1对1适合中高考冲刺,1对3适合抓基础,老师会先对您的孩子进行个性化测试,再指定相应培训方案,您放心,孩子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太大压力。”电话那头,接线员不断强调自身培训机构的权威性,并就各阶段补习重点一一品评,试图说服记者相信加入培训即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当东方网记者提出是否有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相关课程安排,该接线员表示自己是辅导机构,“没有轻松愉快的兴趣班,目前只有补习”。
“好孩子,到底能不能不补课?”
日前,东方网记者就学生课外补课为家庭成员带来的困扰的问题采访了部分在校任课老师。一位毕业班班主任表示,补课在初三、高三年级确实无法避免,有些家长认为,升学考失利将对日后人生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样迫切的情绪下,家长不知不觉将社会压力转嫁给了孩子;其学校校长明先生也表示,入学之初,家长就应理性选择,避免“跟风补课”,“跟随自己的喜好好培养孩子是本末倒置。”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明校长的学校不补课,仅对高年级安排集体答疑辅导时间,初中部每周二下午安排固定的艺术拓展课,周三下午是小学部举行快乐活动日,全校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学习书法、绘画、舞蹈、合唱、乒乓球等项目,数年来,学生代表团定期与英、日等国姊妹学校互访,学生因此对学校建立起信任与依赖,反对抗学习为主动探索。“为学生堆砌课外培训负担只会加重压抑孩子。”明校长表示,老师、家长都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更注重激发孩子内在对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孩子比任何时候接触的东西多。有先进教育理念相信,艺术、运动、音乐都能有效开发大脑功能,而人脑的潜能是无限的。”明校长表示,家长若要培养孩子成才,大可不遗余力让孩子接触丰富的人文信息,“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学校方面,老师应以教书育人、引导学生为本,不能将课外补习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