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门口,家长们忙着接放学的孩子(钱江晚报记者 盛高摄)
(凤凰网宁波讯)“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2月7日,浙江省将取消“择校费”这个话题的消息在各大网站和微博上引发了讨论的热潮。
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消息,从今年秋季起,浙江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中小学“阳光招生”,公办中小学择校率坚决要降到5%以下,或做到大幅度下降,坚决落实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
省教育厅表示,每年招生前,各地应把学区划分、入学资格、报名材料、报名时间、咨询电话等信息,通过当地电视、广播、报纸和教育信息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同时公布。招生结束后,招生结果(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户籍关系、家庭住址等)也要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布。
针对有些学校以“家长自愿捐赠”等形式来收取择校费。省教育厅表示,今后,将建立完善捐赠资金审核鉴证制度。每学期末,相关部门将对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基金会等收取的教育捐赠款物进行审核鉴证,确认属于与择校相关的变相乱收费,除按国家、省有关治理教育乱收费规定处理外,还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此外,取消择校费,公办学校在核定的班额内,如有多余学额,一律通过摇号确定招生名单。
记者从宁波市教育局得到证实,宁波正根据省教育厅的规定,积极研究进一步的控制择校措施。
宁波市教育局将广泛听取社会意见
政策出台后,宁波将如何落实?
记者联系了宁波市教育局。
教育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陈文辉说,择校由来已久,要一下子完全取消,也不现实。“宁波市教育局会认真执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控制择校的对策;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促进教育均衡化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出发,把实施方案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切实可行。”
小学校长坦言阻力大落实难
2月7日,记者就此联系了不少学校。
“择校”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很多学校不愿意多说。
“还没接到任何通知。”海曙中心城区一位公办小学校长说,不管宁波最终怎么制定具体政策,学校都会严格执行,“事实上,这几年学校的择校名额在逐年减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他个人“感觉难以落实”。
他说,中心小学的老师一般都有100多人,还有各级领导干部,如果择校率控制在5%以下,每个学校仅有20多个择校名额。“这些老师和领导的子女的就学问题都没法解决,可见要实施这个择校新政的阻力该有多大。”
这名校长说,最终能落实得怎样,还得看教育管理部门的决心。
作为民办学校,宁波万里国际学校袁校长则认为,“择校费”的存在对教育的均衡和公平都有影响,政策出台,并且最终实施效果良好的话,对学生、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不过,老师们普遍表示支持。
在江北实验小学,一名蔡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就读的学生除了本招生地段范围内的学生,还有来自慈城、洪塘等较远地方的择校生,每天都需要家长来回接送,非常不方便。
“学校向来不支持择校,不仅家长接送累,孩子也累。如果真的取消了‘择校费’,老师们也很乐意。”蔡老师说。
采访中,也有校长对新政的落实,表达了担忧。“感觉落实有不少阻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分析说,如果控制在5%,每个学校仅20多个择校名额,这么少的名额,如何确定分配标准,怎么分配,这都需要考虑周全。
不少家长瞄上了学区房
记者将取消择校费的消息,在多个家长交流QQ群进行分享,不过家长们的反应都很“淡定”。“新规定出来了,具体怎么执行,不执行又怎么办,这都有待观望。”一位家长说。
有家长则表示,取消择校费,严控择校后,出于送孩子读名校情结,家长可能会掀起购买学区房热潮。
鄞州的王女士说,她从孩子一出生,就琢磨着在鄞州中心区买套学区房。“我们家现在住在鄞州轻纺城,虽然周边也有学校,但总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无奈房价一年比一年高,买房的事总是一等再等。
王女士这回下了决心:一定要买套学区房。
家住高新区的冯女士也有同样的想法。
“我朋友儿子去年开始上小学,托了很多关系,最终以‘家长自愿捐赠’的方式,交了2.5万,才塞进了一所比较好的公办学校,现在每天上下学接送就要花去2个小时,这种苦头也就家长愿意吃。”
虽然摇号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比较公平,“摇号毕竟还要算几率,买了学区房就不一样了,能百分百保证就读。” 冯女士说。
公布详细家庭信息让家长不安
省教育厅的通告说,招生结束后,招生结果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户籍关系、家庭住址等也要在教育信息网上公布。
对此,不少家长都表示担忧。
家住江东的吴女士,孩子今年刚读幼儿园中班。
2月7日,她花了一个上午研究了各大媒体报道的“控制择校”一事,对于公布家庭信息一说,始终难以赞同,“孩子上个学而已,家庭信息都公布的话,不止没了家庭隐私,信息还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感觉很不妥当。”
鄞州区市民宋先生的儿子今年刚读幼儿园大班,明年就将面临上小学问题。
他说,今天早上看了报纸上的报道,单位很多同事讨论得很热烈,“取消‘择校费’是个喜事,但执行时也该保护家庭隐私,不该全透明化。”
“针对把学生的信息公布这一条,我们究竟要在多大范围内公布?需要采取什么方式公布?如果处理好与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矛盾?这些问题,我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沉下心来认真来研究。政策制定后,一定会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的。”陈文辉说。
(据《钱江晚报》 《宁波晚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