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峭壁上最后的中学 两件宝在手学生每周运"粮草"
来源:荆楚网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7-04

         劳动课当搬运工,学生每周要运两次“粮草”

         一个编织袋和一个塑料水壶,是每名学生必备的两件“宝”。

        由于不通公路,从山下到学校,不歇不停需要走20分钟。师生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要靠师生肩挑背驮到学校,编织袋正好派上用场。

        遇到干旱季节,师生还要到山脚的金钱河里去提水。一色白亮的塑料水壶,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步行在蜿蜒的山道上,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学子求学图。

         6月5日下午,学校正好有一批粮食和蔬菜运到山脚。下午5:30下课后,八(3)班的73名学生熟练地拿上编织袋,在几名老师的带领下,下山搬运“粮草”。

        大米每袋25公斤,男生王兰州用编织袋一套,扛上肩膀就走。女生则是两人抬一袋。四十分钟左右,2000多公斤粮食全部搬到学校库房。

        校长李美清介绍,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办学经费不足,从建校之初到现在,就一直让师生充当“搬运工”,学校称之为上劳动课。每名学生每周至少要上一次这样的“劳动课”。现在天气热了,为保持蔬菜的新鲜,买菜的频率增加,每名学生每周要上两次“劳动课”。

        每周上山下山的劳动,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给学生们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每年中考体育成绩,金銮山中学的学生总是最好的。

        螺蛳壳里做道场,一间宿舍挤下30多名学生

        走进一间学生宿舍,20来平方米,却住了30多名学生。床是上下两层的大通铺。人均大约0.35米宽的位置,2个或3个学生共一床被子,睡觉排成密密麻麻的一排。

        在另一个大房间,住了65名学生,显得更为拥挤。不过,被子折得有棱有角,毛巾和脸盆摆放整齐。

        老师的住宿条件一样拥挤。教导主任郭清强在学校工作23年,夫妻俩都在学校任教,他还把76岁的老母亲带在身边。可学校也只能提供一间半住房。若是夫妻在两地工作的,两名老师住一间,年轻未成家的老师,3到4名老师住一间宿舍。即便如此,也不能使每个老师有住处,3名负责后勤的老师住在附近的灵官殿里。

        早晨6:00是早操时间。由于场地有限,只有分年级分时进行。

        9年级4个班的学生走出教室,列队到操场上晨练,其实就是排队跑步。

        操场全是裸露的黄土。两圈跑下来,虽然头天下午洒了水,可禁不住这么多学生奔跑,满是尘土飞扬。接下来,8年级的4个班学生还得在这里上早操。

        正是囿于操场场地小,课间操也是分年级分时进行。第一节课下,8年级4个班的学生来到操场上跳操。第二节课下,9年级的学生到操场上跳操。可场地实在太小,跳操时,站在后面的一排学生无法伸展手脚,稍一后退,就退到教学楼的墙上了。

        操场上两个乒乓球台,只有一个是好的。下课了,球台前照例会排起长队。李校长介绍,政府从2005年开始筹划搬迁,可由于新建学校经费难以筹措,就一直搁置。而正因为总想着要搬迁,所以上级就没有再投入资金对学校进行维护。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