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爱 诠 释 兄 弟 情
刘纯福同志1960年出生于向华乡自立村一个农民家庭,纯朴、善良的家境造就了他正直、诚实、孝道的性格,贫困的生活培养了他朴实、勤劳、热心的品行,提起他孝敬父母,特别是供养瘫痪的大哥,真是无人不晓、无人不夸。
刘纯福同志的哥哥两岁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他从五六岁时就非常懂事,主动替忙忙碌碌的父母承担起照顾哥哥的义务。小小年纪的他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父母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在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家里兄妹九人,依靠父母两个劳动力挣钱,再加上还要为大哥求医治病生活十分困难。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境的困难使他变得比同龄孩子更懂事。他为了给大哥治病,一边上学、一边起早贪黑挖野菜喂猪喂鸭,捡破烂换钱,到了冬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冒着凛冽的寒风到村外捡粪,有时手冻的像小馒头一般,耳朵冻得皮脱了一层又一层,脚冻得伤了一茬又一茬。每当看到儿子这样,母亲心里像刀割一样心疼,劝他不要这样,让他好好上学。可他总是倔强的说:“妈,别担心,我没事,这点苦没啥。妈为家已经够苦了,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爸、妈为大哥治病。我一定听妈的话,不会耽误学习的。”少年的他就这样用勤劳的双手,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对兄弟姐妹的关怀。
197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1976年被聘为自立小学的教师。1981年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弟弟妹妹还在读书。赡养母亲、供养大哥、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就落到了他的身上。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他没有向困难低头。他更加孝敬母亲,一如既往得照顾瘫痪的大哥。工作再忙也不忘给大哥洗脸、喂饭、理发、洗澡、剪指甲等,也不忘为大哥接屎接尿。在生活上对大哥体贴入微地照顾,用兄弟之情去温暖残疾大哥自卑的心灵。为了让大哥获得精神的愉悦,他还经常给大哥说故事、讲评书、唱二人转,逗大哥开心。他深知自己所做的,就是替父母所做的,这就是孝敬父母的最好表现。他把对父母的爱,化做了对大哥的精心照料,几十年如一日。
因为残疾人心焦的特性,有时好生气、好急眼,爱人最初很难接受,经常委屈的掉泪。善良的母亲为了儿媳,背着他把瘫痪的大哥送到了乡福利院。他知道后心理非常难过,匆匆忙忙赶到乡福利院,楞是把大哥从四五里路的福利院,背回了家中。他耐心的做爱人的思想工作:“瘫痪的大哥需要人来精心照顾,在福利院是很难作到的。咱们作儿女的都应该孝敬父母。咱们照顾大哥就是孝敬父母,如果我们只为自己,不去考虑大哥的生活,怎么能对的起母亲?对得起良心?对大哥我们更应该比正常人还要周到的照顾和理解。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让儿女以后这样孝敬我们。”善良的妻子终于被他的言行感动,从此为他承担了更多赡养母亲、供养残疾大哥的义务。及时为大哥换洗衣服,给大哥单独做饭菜(素餐)。
他每天睡觉前都要到大哥的屋里,为大哥压手、调整睡姿,说上一段笑话,逗大哥开心。在孝敬父母照顾大哥方面,他从不怕苦、从不怕脏。有一次大哥因大肠干燥排便困难,他就让两个儿子把着大哥,用筷子为大哥排便。连在场的学校司机都十分惊叹:“能像你这样照顾大哥的人、世上少有!”他孝敬父母、供养大哥的一言一行,深深教育了子女,在这样充满爱心的家庭中,孩子被潜移默化。现在他的儿子接过孝敬长辈接力棒,经常替工作忙碌的父亲,来照顾年迈的奶奶和大爷。
刘纯福同志从小孝敬父母、供养大哥的美德,也为他丰富了及其重要的工作内涵和道德修养。从小的磨练,使他工作中具有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毅志,勤奋努力、独具匠心的良好素质。由于良好的道德品行、突出的教学成绩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深受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从1987年先后任向华中学校长、中心校校长、克山县农村成人中专校长,2003年又竟聘上岗,任克山三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家和万事兴”,在担任领导期间,他把单位看成是一个家,视单位成员如同兄弟姐妹,构建起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使他所在的单位,人人忘我工作,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在事业上他不仅让人赞誉,而且在家庭中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楷模。他不仅赡养年仅79岁的老母,而且还悉心照料供养着瘫痪的大哥,一养就是40多年,他以浓浓的亲情,梳理着厚爱、梳理着亲情,同时他也用爱心梳理了人间真情。他的先进事迹已被省市电视台和多家报刊宣传,并被齐齐哈尔市评为“感动鹤城十佳市民”,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百名“和谐之星”。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刘纯福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我们现实社会传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活教材,也是我们社会应该宣传和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