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刊发一条新闻,说的是14岁的陈大吉在老师“号召”下去补课,驾驶摩托车前往补课途中肇事,陈大吉当场身亡,后座的同学也受伤。名校
如果陈大吉不骑摩托车去补课,他可能就不会和老师以及同学永别;如果他能遵守交通法规不超速行驶,也就不会让49岁的父亲痛不欲生;如果老师不要求补课, 14岁的陈大吉很可能有个属于自己的愉快的暑假……名校
然而,这些“如果”都是假设,时间不可能倒流让我们重新来过。可是,我们也不能就此罢休,毕竟应该有人为这个如花的生命埋单?而且,我们也希望他的离去至少应该像一枚石子,在社会的大湖中泛起一丝涟漪。
其实,仔细品咂如上的假设,最让我们感到愤怒的应该就是有偿补课。虽然它不是导致陈大吉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它的恶劣影响有理由让我们为此思索和声讨。名校
本来大部分学生是不愿意补课的,他们也想假期里能在池塘边榕树下玩耍,也想去绿油油的稻田里抓蜻蜓,可是面对家长的“威逼利诱”,他们别无选择。名校
我们也都知道有偿补课的害处,它不但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给家长带来了额外经济负担……并由此衍生出别的不幸。
可是为什么有偿补课屡禁不止呢?也许是家长认为只有补课才有出路,老师为了年终考评、升职和补课费,学校为了成绩和荣誉,于是他们都充当了有偿补课的爪牙,此外教育部门的怀柔政策也起到了帮凶的作用。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就是人口众多、竞争力强和保障性公共资源稀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行政命令能降低课程难度,可降低不了社会竞争的难度!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有偿补课也便成了教育这棵大树上一株畸形的枝丫。它的存在确实造成了很多恶劣影响,譬如有的学生因补课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遏制它的生长呢?我认为,首先家长和学生应适当改变狭隘的成才观;政府也应该重视教师的待遇、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当然,教育部门应该尽最大努力,着力监督有偿家教、规范教育供应链的秩序,让教育从歧路上回归。名校
□周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