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别让“烧钱式教育”掏空生活
来源:晚报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0-01-06
今晚调查
调查显示,两成家长“养娃”超支,六成家长相信补习能提升成绩——
别让“烧钱式教育”掏空生活
本报记者 张译丹
图1
图2
图3
今年寒假来得早,家长们在安排孩子们去托管班、上课外培训、参加冬令营等一系列活动时,不仅要费心费力、择优选精,也要为新一年的“养娃投资”做好整体规划。
本期“今晚调查”通过天津妈妈网、掌上天津App、腾讯大燕网等多种渠道,发起了针对家庭早期教育投资的主题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44份,已婚已育受访者占比过半数(57.88%)。文中所涉及的本次调查数据,除特别说明由全部受访者作答的情况外,其他均来自有实际育儿经验的家长意见。
给“养娃”算笔账
亚男最近使用的“朋友圈”签名是:“养娃让我淡泊名利。”
这句感慨来源于她不久前和同事们的一次闲聊。一名同事说给小孩上课外班,每年就花掉一万多元;另一名同事给小孩报的艺术类课程多,每月十几个课时,学费算下来要四五千元。亚男的孩子还小,远没到报名课外班的年纪,但她算了笔账:从产检到生产、再到请月嫂,总开支约等于买了一件价值不菲的奢侈品包袋;把孩子养到上小学,家庭经济过分紧张,需要老人适当帮衬。
亚男在贸易公司工作,同事、领导的消费水平颇高。她刚参加工作时,每逢发薪都要买入门级奢侈品“奖励自己”,还曾经攒七八个月工资只为去海外出差时能一路“爆买”。可生育却改变了她的消费方式,她现在上班用的是五年前的旧款包,带孩子出门就背最普通的帆布“妈妈包”,全身上下的服饰加起来不超过八百元,偶尔趁打折促销的机会才会多买几双真皮运动鞋。同事中有两位在和平区买了房产,为了就近陪读而煞费苦心地进行装修。她也有点动心,可问问价格又望而却步了:“毕竟孩子还小,我还有时间考虑。如果真的决定要买房,我俩就得节衣缩食地过日子了。”
“透支养娃”不是传说
受访家长中,有一个孩子的占比最高,为73.15%;有两个孩子的占比亦超过两成(24.51%);有两个以上孩子的仅占2.34%。放开二胎政策近五年来,一些城市家庭陆续响应号召,同时也要面对养育两个孩子带来的各方面压力。
在全部受访者中,家庭月度总收入在3万元以内的超八成(87.16%),家庭月度总收入在30001元至50000元之间的有11.94%,而家庭月度总收入在50001元以上的仅有0.90%。从整体水平来看,高收入家庭的占比较低,中等收入家庭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
以家庭月度总收入的一半为对照,58.75%的家长每月为孩子支出的种种消费总额要超过这一标准,而38.14%的家长低于这一标准,另有3.11%的家长表示不了解情况。值得关注的是,13.62%的家长“养娃开支”接近家庭月度总收入,7.39%的家长“养娃开支”甚至超过了家庭月度总收入。两成家长处于“超支养娃”“透支养娃”的边缘,意味着家庭的日常消费受到严重影响,或者在家庭经济方面高度依赖老人的支援。
教育开支不设上限
“养娃成本”中,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资,占61.87%;日常用品占16.34%,营养饮食、游戏娱乐、医疗护理、服装造型、孩子自主消费等开支的占比均低于一成。
居所划片入学情况(图1)
为孩子上学而搬家(图1)
调查显示,家长们对于目前居住社区的划片入学情况满意与否的占比较为接近,但有两成家长选择“说不清”是否满意,可能还在了解、对比相关信息之中。与此同时,六成多家长果断表示,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自己愿意为孩子上学而搬家。
在为教育投资房产的家庭规划调查中,四成(40.86%)受访者认为房产投资永无止境,选一个好地段、量力而行即可;21.40%的受访者表示,暂时不打算为教育投资房产,因为家里有学区内的老房子;19.07%的受访者认为房产是好的投资方向,超出经济承受能力也要买;13.23%的受访者声称买不起名校周围的好房子;而持其他意见的受访者占比较低。由于购置房产是一项大宗开支,多数家长态度谨慎,心动未必真的行动。
“公办”“就近”最受重视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方面,公办幼儿园(59.14%)和公办小学(80.54%)仍是家长们的首选;对民办幼儿园(26.85%)的接受度高于民办小学(7.78%),而对学前教育态度摇摆的家长(14.01%)和对上什么小学拿不定主意的家长(11.68%)占比较接近。
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幼儿园时的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师资力量(71.21%)、接送便利(65.37%)、 收费合理(61.87%)、 饮食质量(61.87%)、口碑声誉(58.75%)、安全防护(55.25%)等。在托育收费标准方面,八成家长选择了月收费在4000元以内的托育机构,15.95%的家长选择了月收费在4001元至6000元的托育机构。
家长对“公办”招牌情有独钟,对“就近”原则较为坚持。而实际供给情况是,公办托育服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相较于公办幼儿园的“炙手可热”,公办小学的覆盖率要好很多。不少家长能够接受孩子就读价格较为昂贵的民办幼儿园,同时也期待民办幼儿园能提升教育实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做父母别太难
杜老师在本市大学任教,多年留学经历让她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受益匪浅。春节期间,她计划带刚上小学的女儿去洛杉矶访学:“她从小就和我一起出国,其间有过很艰难的适应期,她很勇敢地扛过来了。这次出去主要是旅行,她也熟悉那边的环境了,也许会见见之前认识过的老师、小朋友。”
杜老师说,自己没结婚的时候曾经有过幼稚的想法,觉得生了孩子可以从小送出去留学。有了婚育经历,她才发现养育一个孩子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核算过留学费用后,她很快放弃了当初的念头,转而尽量多地带女儿旅行、游学,体验广阔世界里不一样的生活。
“如果把我们出门旅行的成本计算成孩子教育开支的话,那么这部分开支一定占家庭开支中很大一部分。可这些旅行实际上都是以我的学习、工作和社交为核心去规划的,我觉得把账都算到孩子身上有点不公平。”杜老师和女儿关系亲密,在早期教育阶段就充分听取了女儿的意见,只报名英语和艺术类课程,占用的时间少,经济压力小。女儿上小学后,她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完全一致,因此感受到新的压力与责任。“谁不是第一次做家长呢?我也在学习怎样和老师沟通更有效,怎样给孩子更多、更强的支持与帮助。”
游学低龄化成趋势
在孩子入学前,家长主要关注和投资的早期教育领域包括:运动健康(63.81%)、智力培养(56.42%)、生活能力(49.81%)、学习习惯(47.86%)、情绪情感(45.91%)、人际交往(42.41%)等。家长们认可以及能承受的早期教育项目的收费标准主要集中在51元至200元这个区间,占比约七成(70.04%),15.18%的家长选择了201元至300元区间,7.00%的家长选择了301元至500元区间,选择其他费用区间的家长仅为极少数。
除支付托育费用、报名教育项目之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开支还包括哪些内容?
图2
在与教育相关的其他重要开支中,近五成家长提及了家庭旅行、海外游学等相关项目。游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已经在天津家长群体中获得广泛认可。海外游学低龄化潮流席卷各大城市,部分天津家长希望孩子在上中学之前就拥有海外旅行、游学经历。在2019年暑期国内某旅游网站发布的暑期游学产品预订情况数据中,天津作为热门客源地不仅受众广泛,“客单价”也位于全国前列。
英语、艺术课最热门
小学阶段,家长每年要为孩子的课外学习支付一定的费用。调查显示,5001元至20000元区间占比过半(58.37%),低于5000元占23.35%,20001元至30000元占10.89%,30001元至80000元占7.39%。
这些教育开支被投入到哪些课程中?英语(58.75%)、艺术类专业培训课程(49.42%)显然最热门,数学课占40.08%,写作、演讲、辩论等文科技能培训占34.24%,语文课占32.30%,物理、化学、电脑等理工科目培训占15.56%。
66.14%的家长相信课外补习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提升作用, 23.07%的家长对课外补习的实际效用持观望态度,10.12%的家长认为课外补习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无明显帮助,只有极少数家长不相信任何课外补习。
养娃太贵如何应对
57.20%的家长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养娃开支”会越来越高;30.35%的家长认为,“养娃开支”会逐渐攀升到最高点后降低,呈抛物线式发展;仅有少数家长持不同意见。
养娃太贵,会给家长和家庭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全部受访者给出的反馈如下:
图3
此外,23.65%的受访者认为投入过高会激发家长的胜负心和攀比欲望; 21.62%的受访者相信投入过高会导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
记者点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作用,家庭往往会最大限度地为子女教育投资。而在教育投资之外,对于家庭文化的投资也不容忽视,有了向学求知、正直上进的家庭氛围,才能为孩子营造智育、德育并重的成长环境。
任何投资都无法保证一定会有“高额回报”。父母作为教育者,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共同成长;其次要避免在投资没有得到预期收益时一味抱怨、指责孩子,让亲子关系日益紧张。孩子不该成为家庭的“碎钞机”,不应被教育机构当做“摇钱树”。家长对孩子的感情、经济投资也要设定边界,别让“烧钱式教育”掏空了一家人的生活。
摄影 本报记者 曹彤
本版制图 雷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