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全面落实教材建设 系统描绘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蓝图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0-01-08
(原标题: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 系统描绘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蓝图)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 王琦)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针对教材建设整体规划不够、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等。
日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了《规划》相关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教材是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规划》第一次对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系统设计。
该负责人表示,《规划》提出教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努力,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教材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重点在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教材建设体制基本健全,二是教材体系基本完备,三是教材质量显著提升。
据介绍,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思路,《规划》中以总分结合的逻辑,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前两项为综合性任务,涉及所有学校、学段和学科领域,是管总的。第一项任务重点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强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着力解决教材建设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第二项任务突出新时代新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确立教材建设的“魂”。后三项任务分别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着力解决各个学段教材面临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教材重点是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更好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职业教育教材关键是体现“新”“实”,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编修,提升服务国家产业发展能力,同时解决“多而少优”的问题。高等教育教材重点是学术理论创新,打造精品,凸显中国特色。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2年,中小学教材建设重点是增强教材育人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段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相关领域教材建设。一是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一步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厚植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强化国家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二是全面完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跟踪了解三科教材的使用情况,及时组织修订。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学段上包括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类型上涵盖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
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发展更新,下一步,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将如何适应这些发展变化?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重点是实用性,增强服务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规划》从三个层面明确了任务要求。一是加快完成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强化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的对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二是在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强区域教材规划,将区域内产业结构需求及时反映到专业课教材中去。同时鼓励学校规划体现本校特色的教材,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及时吸收合作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教材适应岗位需求的水平。三是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对接的专业课教材。加强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及时修订教材,新编培养紧缺人才急需的教材,按需引进国际先进教材。
在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方面,下一步建设重点是什么?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坚持以提升整体质量为首要目标,以打造精品教材为引领,力求全面推进不同类型高校教材建设。一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拓展、细化教材品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推进教材编审用。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指导,修订、新编一批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推荐一批高水平学校和专家学者编写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材,推出一批经典论述摘编,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材。二是打造一批反映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教材。适应新形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环境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集中力量编写一批新教材,打造一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经典教材,组织推荐一批适应不同类型高校多样化人才需要的教材,有组织地引进或翻译出版一批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等领域境外优质教材,提升教材的先进性。三是适应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加强实验、实践性教材和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