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共话教育变革 解题“教育回根”教育专家、知名校长支招教育生态平衡
来源:人民资讯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1-12-14
「本文来源:中国科技网」
中国科技网讯 当“内卷”成为教育热词,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鸡娃”时,大家似乎忘了教育最初的目的与意义,我们期待一场教育精神的回归与重塑。12月10日,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1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在北京举办。顾明远、唐虔、杨东平、刘林、张梅玲、刘可钦、李永乐、储朝晖等数十位权威教育专家、知名学校校长等共聚盛典,聚焦教育政策、学校教育、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等热点教育话题,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贡献智慧。
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发表了题为《新形势下教育本质与价值观的再思考》的主题演讲。顾明远表示,“减负”不仅仅减少一点作业,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开放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减负”的出路最主要的是在课堂上,所以我们的老师们要深入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教材里的重点难点,把课讲实了、讲好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唐虔博士发表主题演讲并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也就是地球家园之间的三个和谐共存,它的理念和今天谈的教育重塑、教育回根是一种遥相呼应。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认为,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21年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转型”,也就是说“拐点”带来的民办教育的转型。转型是中国多数民办学校需要在2021年思考的一个重要主题,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选择,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探索。
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发表了《对青少年心理素养的思考》主题演讲,张梅玲表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是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是7.4%。青少年的心理素养是珍惜生命,也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是比较缺乏,应该告诉孩子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做更好的自己。
张梅玲认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也要从父母入手,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总是挑孩子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爸爸妈妈不要以爱的名义来伤害我们的孩子,要接纳孩子的全部,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现在“双减”是爸爸妈妈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非常好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科普达人李永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们考试考出好成绩只达到了教师发展的第一阶段——生存。等到教学工作熟练之后,应该进而达到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的阶段,这需要教师自己扭转观念,向学生传达科学观、展现科学之美,也是教师的职责。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明远教育书院副院长滕珺发表了《2021年国际学校“浮华褪去”,回归初心》主题演讲,滕珺表示,2021年各国际学校“浮华褪去”,越来越多地回归了办学的本质,越来越注重内涵的建设。未来可能没有公办学校和国际学校之分,只有创新学校和不创新的学校,只有品质好的学校和品质相对欠缺的学校。国际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要把那些表面的浮华褪干净,才能够回到学校最基本的办学初心,在未来的市场中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盛典期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丁凤良、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校长朱郁参与了 “未来学校的生长与重塑”圆桌论坛。
刘可钦认为,学校的挑战来自于方方面面。但更多的挑战还是聚焦在现代学校的治理结构的调整上,这种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契机。刘长铭认为学生评价体系的方式要多元,评价的信息或者数据的来源要多元,这样才能符合个性化教育的需求。王海霞觉得在学校落实“双减”可能需要组合拳,一是要“减”,减掉该减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心理负担,包括身体负担等等。二是要补,去补一些因为短期的或者是眼前的利益而忽略的或者说弱化了的东西,包括学科的建设。丁凤良认为,学生评价的问题应该回到我们的教育方针或者说政策文件里提到的三个问题,就是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我们的评价一定是指向这个目标的。朱郁表示,“双减”表面上看减的是学生和家长负担,但是它指向的目的还是为了“提质增效”。
在“双减之下的教育变革”圆桌论坛,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说到,“教育生态的改善或者回归可能会有很多角度,有很多内涵,我这些年经常用的一个个性化的表达叫“三低的教育生态”,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以改变高度竞争的状态。”刘林表示,“双减”中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重教育政策的整体性设计,不是单独从“减”的一个角度去设计,要以发展性目标来进行整个教育设计。史静寰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也不应该是人为的分割,甚至变成碎片化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密切合作,甚至有延伸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为一个人的完整成长创造更好的生态。储朝晖认为,开展家庭教育的关键有两点:让家长看到长远,不能仅仅看到当下;二是让家长看到整体,不能只看一部分,特别不能只看知识学习。马志娟则希望中国未来有更多教育家办的学校,如果这样的话,均衡、多元或许能够更快出现,教育生态就会趋于相对良性的动态平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