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访天津商学院院长、教授刘书瀚博士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6-14
天津商学院作为一所以发展应用型专业为特色的以本科教育为重点的高等学校,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下,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有30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12个硕士点,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15000余名,工、经、管、法、文、理兼有的多科性高等院校。跨入新的世纪,面对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国内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商学院怎么办,不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天津商学院的领导和师生员工更加关注和深思。据记者了解,半年前天津商学院领导班子以“天津商学院如何提高教育国际化的适应性”为题,在全院干部、教师中展开了大讨论。今年伊始,当学院喜闻市委和市政府“把天津商学院建成天津工商大学列入天津市高等教育‘十五’期间发展规划”时,群情激动。全院上下“围绕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吸引留住人才”,形成了他们新的发展思路和办学举措。我们采访了天津商学院院长、教授刘书瀚博士。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龙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高校发展不能偏离的方向和职能。这三者的统一和发展,都建立在高校的学科建设这块基石上,“基石”的结构、特征、质量、个性,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从学院发展的实际和定位出发,在经过很长时间论证后,我们确定“十五”期间要把热能与动力工程、工商管理(含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含生物工程)、包装工程等四个学科专业建成天津市重点学科专业或重点发展学科专业的目标。同时,还要按照全国特别是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建成工商大学有支撑作用,能够体现我们办学特色的六个学科,加大建设力度。这六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学科梯队建设、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实验室建设培养目标已经初步确定。现在,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是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支结构比较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数量比较充裕、素质比较优秀(包括学历层次)的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我们办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实力的关键。为此,我们已经启动了引进人才的“千百工程”(详情请见《天津日报》(2月1日)和《光明日报》(3月9——12日));已经启动了引进和留住人才的“让我院教师率先成为有车族”的购置汽车补助金(基金)(详情请见《光明日报》(3月28日)等多家报纸的报道)。下一步我们还要腾出办公楼为全院教授每人配一间研究室,为他们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这些事关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大事,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拥护,得到了全院教师和管理干部的认可。我相信,在学院向建成工商大学迈进的实践中,凝聚力会变成推动力、变成发展力、会变成天津市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小的亮点。强化文工渗透是我们发展的优势天津商学院现有30个本科专业中,有工业设计、热能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9个工学类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等三个经济学类专业,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7个管理学类专业,有法学专业,有英语和艺术设计两个文学类专业,有应用心理学理学类专业一个。近万名本科生分布在这些专业中学习。怎样把这些在校生培养成全国和天津各行各业需要的、能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足的,懂得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整肃学校形象,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最终落脚点。我们把培养人才的定位放在“强化文工渗透”上既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我们在人才竞争中立足和发展的优势。比如让学习空调专业的学生再辅修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课程,使其不仅精通和运用空调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而且还懂得空调的经营与销售;让学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辅修法学专业理论课等。这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市场肯定欢迎。我们已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的优势,按照“后基础,宽口径”的要求,着手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久,将在三、四年级各专业本科生间逐步推出。我们相信,肯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学生家长的关注,学生本人的参与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形成办学特色是我们立足和发展的关键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积累、形成的在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管理机制、教育风格、师生精神面貌等各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特性。它既是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和优势所在,又是办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和具体目标,也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对于这样一个关乎学校发展的重要的理性和实践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我想办学特色至少应涵盖这样几个要素:办学理念或者叫办学精神的定位,如顺应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培养文工渗透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定位,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向,预测三——五年内各行业、企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的,结合我们已有的优势和可能形成的优势,加大投入做强做大;师资结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定位,如现在强调教师的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更新要快,要把专业领域内前沿的知识、信息、发展动向及时的传递给学生,要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现代感,要会组织双语教学等等;还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定位;校园人文环境和景物环境的定位;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定位等等。这都是学院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要建成工商大学必须从理念上和实践中首先搞清楚的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们发展中不可逾越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成为WTO成员国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参与国际交流的程度和规模会迅速扩大。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更多的熟悉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游戏规划”的专门人才,以满足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对人才的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人才处在关键地位,谁拥有了数量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谁就在竞争中有优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我们发展中必须选择的现实,当前应积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人才的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同时,也要对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国家意识的教育,成为在国际竞争中既维护世界文明又争回国家利益的使者。二是要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教师、学生、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材等方面逐步地广泛的开展交流。也可以尝试进行成建制,成系统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借鉴和学生国外办学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当前,更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是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比如,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我们有没有,我们培养的人才走向世界经济的舞台,他们缺少什么知识和能力,我们怎样尽快的培养这种环境,我们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内容如何形成“国际化”的标准等等,都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做好工作。天津商学院刘书瀚院长简介刘书瀚教授1982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1999年在日本大坂市立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6月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天津商学院任教,2001年11月晋升为教授。现任天津商学院院长。著作有《中国的WTO加盟与对产业的影响》、《加入WTO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分析》等多部专著和译著,先后发表“关于中国加入WTO问题”、“中国加入WTO及对电子产业的响”、“中国加入WTO给相关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多篇论文;主持并完成天津市社科规划科研项目——“加入WTO后天津汽车工业发展与战略优化”,目前正主持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加入WTO的经济学”、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西部市县技术进步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示范”之子课题研究、天津市教委“十五”规划教材项目——《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外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比较与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构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