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江报直播室:曾曙春的教改人生(图)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11-12

  “培养学生兴趣,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0年前,资溪县一位农村教师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很多要求不谋而合。他用一生精力致力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用20多年的时间编写了一套《农村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课本》。这套课本已经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被列入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目录,推荐全国选用,开创了我省语文教材通过“国审”的先河。目前,全国累计400多万人次使用了这套课本和教辅材料。

  这个人就是曾曙春,一位在山区小学语文教学园地耕耘了近半个世纪的教改专家,他因此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让我们通过他的人生轨迹,触摸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村教育事业的变化。

 
直播室现场

  嘉宾:

  曾曙春(赣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资溪县教育局原局长)

  李鹤(资溪县教育局局长)

  主持人:张雪(江西日报记者)

  萌芽的教改夭折了

  主持人:曾老师,1960年,你从抚州师范毕业,在大山深处一所小学开始了你将近50年的教师生涯。那时候农村是什么情况?

  曾曙春: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资溪大山深处一个叫脚板坑的地方教书,教室是村里的一座破戏台。我发现,学生家的厨房门、牛栏门上用炭条画满了杠杠和圈圈。家长告诉我,这是“账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脚板坑、脚板坑,读书识字难上难,祖祖辈辈住山坳,世世代代睁眼瞎。”这可以说是当时我省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渴求文化急切心情的写照。

  厨房门上的圈圈杠杠,农民医治“睁眼瞎”的迫切愿望,把我的心拴在了山村小学的讲台。白天,我给学生上课;晚上,我给农民们上课。为教学方便,我编印了一本《农民识字读本》,这本油印的课本是我编写的第一本农村语文教材。

  主持人:当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是怎么样的情形呢?面对这种现状,你进行了哪些思考和探索?

  曾曙春:农村需要文化,学生渴求知识,可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师资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差,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研究基本是空白;学生家务负担重,学习时间少;课外读物缺,知识面较窄,生活面不宽,语言锻炼少。

  因此,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用较少的时间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进行过“精讲巧练”、“自学字、词、句”、“学写百字短文”等单项语文教改实验。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上课,让他们把一篇课文重新分段,并讲出自己的理由,孩子们各抒己见,我也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当时,我的一位老师正好听我的课,他非常生气,说:“曾曙春,你怎么能教孩子乱分段,课本上明明是三段,你却说他们分成四段、五段也很有道理,你简直是胡闹。”是的,当时我的做法遭到了周边很多同事的质疑和反对,议论纷纷,但是我依然我行我素,因为每次考试,我的学生成绩总是排最前面。

  然而,正当我满怀信心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学步”时,十年浩劫开始了,我精心记载的近10万字资料被投进了熊熊烈火,刚刚萌芽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就这样夭折了。

  改革春风唤醒教改生机

  主持人:不久,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而你又开始酝酿你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业——教学改革。当时的情况怎样?

  曾曙春:“一夜东风起,万山春意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1978年,教育家叶圣陶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呼吁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这番话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波澜。

  1979年暑假,我参加了全县初中招生考试的语文阅卷工作,50份抽样试卷分析提示着一串让人焦虑的数字:阅读题的折合成绩是:得满分的只占4%,得零分的占20%,合格率只有32%。而命题作文《关怀》,基本默写同题课文的有3人,默写范文的有24人。一个小学生5年中学过的课文有374篇,命题作文训练不下40次,耗费5年时间,付出了不少辛劳,而学生的读写能力却如此低下。

  主持人:1982年,你的农村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开始实行,什么叫“能力训练”?

  曾曙春:所谓语文“能力训练”,简言之就是通过科学的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项实验的内容是:以能力为序列,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主持人:李局长,你曾经是曾老师的学生,后来又成为他的同事,你来为我们讲一讲这项实验跟普通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李鹤:“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能,贵在养习”,这20个字贯穿实验始终。教材,变传统的文选型为文选和训练结合型;教学,变传统的单篇教学为单元教学,整个教学形成了知识和能力的合理交叉上升。分组教学,个别辅导相结合,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刚刚好”、学困生“吃得了”。检测,变传统单一的闭卷考试为四结合的多元检测:闭卷与开卷结合、必做与选做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竞赛与考试结合等,在普通教学条件下摸索带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和规律。

  主持人:实验是小范围的,而教材是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的表现,你只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又不高,怎么能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呢?

  曾曙春: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学习,深入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现状、发展和特点情况,调查新时期农村小学语文教材的需求状况、教学现状、农村特点,调查走访了13500多名教师、学生、家长,写下了6万多字调查笔记,发放3700多份调查问卷。

  赣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来自全体编写人员对农村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执著、辛劳与智慧。

  主持人:1991年,《农村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课本》顺利通过省级审查,正式出版,并在全省推广实验成果。李局长,你来说一说,这套课本带来的成果。

  李鹤:教材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据省市有关部门多次检测,实验班学生成绩合格率100%,优良率96%,先后有2000余人在全国、全省语文知识、作文大奖赛中获奖,160余篇学生习作在全国、省级少儿报刊中发表。2002年度全国农村小学生作文大奖赛中,江西赛区获一等奖的10人,全部出自教材实验班。2006年全国小学生“语文报杯”大奖赛中,教材实验班学生获金奖人数名列全省之首、全国前茅。

  与时俱进 教改不停

  主持人:这套教材的“国审”之路顺利吗?专家们一开始也都认同曾老师的教改思想吗?

  曾曙春:由于这套教材是在总结我们自创的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其编写体例与通用的教材体例不尽相同,1998年首次送审时,审查专家们意见不一,我连夜赶到专家们下榻的饭店,全体审查专家不顾几天审查工作的劳累,认真听取我的汇报直至深夜。专家们对我的汇报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发展前景给予充分肯定,表示要加倍扶持这套来自农村、来自教学一线的农村小学语文教材。这以后,几位专家不远千里来到资溪,考察、指导教材修改和实验,撰写文章在全国权威性刊物发表,评论实验教材及教辅的特点和优势。

  主持人:对比之前的社会环境,你觉得改革开放是否也给了你多年如一日坚持做这件事的信心和动力?

  曾曙春:那是肯定的。这株教改幼苗刚出土就横遭凄风苦雨的摧残,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这颗教改的种子,是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哺育了这颗教改幼苗,使它枝繁叶茂、花红果香。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村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整体改革实验。

  现在全国正在开展新课程改革,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本着服务农村语文课程改革、配合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主旨,2007年我又编写了义务教育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全套12册共110万字。经省审查列入省书目,专家们评论这套读物在体现课程改革精神、探索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科学统一,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等方面有创意、有优势、有成效。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的改革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也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搭建了新平台。我们将努力跟上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步伐,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国标本农村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农村孩子学好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做出新努力!

  整理:本报记者张雪 实习生周韡 摄影:本报记者龚艳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