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陈向阳:"校园浪费"主责在谁?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向阳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12

  全国政协委员鲍义志在提交政协大会的一件大会发言中披露,我国校园浪费惊人,大学校园存在八大浪费现象,如,用水浪费、用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等。

  毫无疑问,作为当事人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浪费之行,虽然不以“浪费也是犯罪”而论,但如鲍义志委员所列举:“整天开电脑挂QQ升级;食堂内大量的剩饭剩菜;不用套餐盒,餐餐用一次性的饭盒和一次性的筷子;生日、节日时大肆铺张请客;刷牙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不及时报修;白天进教室依然开灯;花钱无节制,购买经济能力无法承担的奢侈品或经常高消费;食堂附近的水池,公共厕所以及宿舍水龙头未拧紧,水白白浪费等。”显然是有悖于道德文明的,理应受到批评。

  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一项对12所大学校园的调查表明,有近五成的同学选择“共产主义”为自己的信仰,并认为“无私奉献精神非常崇高”,71.25%的同学认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应该兼顾”。但是,在如何培养自身节俭、勤奋耐劳等道德品格方面,不少学生感觉比较迷茫、迷惑。受访的大多数学生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对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对浪费现象、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63.67%的被调查者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好的生活习惯”。可见,在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的修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我们常用象牙塔一词来比喻大学,就是认为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崇高学术殿堂。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走出象牙塔”的口号声中,实用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应该严肃反思今天的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象牙塔的精神实质。而这种“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关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质是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因此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必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什么在一些高校对学生的浪费等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直至放任自流,最终形成“歪风”?就在于一些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缺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没把如何培养学生“做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在部分大学生中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日趋突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校园浪费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的“大学人”,要结合学校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相匹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使广大学生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每个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加以践行。这也是解决校园浪费问题的一把钥匙。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浪费的产生并扩大,往往与一些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不满”的心态有关。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熏陶教育,教师以及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人格魅力、学术魅力的高素质教师。如果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行为世范,是不能有什么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试想,当一些教师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也“不怎么样”的时候,其要求学生“进步”,希望学生“品格好”,能收到良好效果?

  针对校园浪费现象,鲍义志委员说:“全社会要培养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和节约型消费理念,把节约资源的观念渗透到学校的教育之中,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增强学校成员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如是,进一步说明“校园浪费”主责不在学生也。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