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清
异地高考改革一遇到京沪广,就立马变了味道。
前两天,教育部长为异地高考方案出台列出了时间表。可是,京沪广等一线城市是否也在解决之列,有关方面语焉不详。而有关要综合考虑一线城市资源承受能力的话语,给人的印象似乎又是不放开,或者,还不知道怎么放开。
最新的消息是,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他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杜玉波是爽快人,没有绕弯子。异地高考在一线城市之所以难以推进,关键就是被看成了非此即彼的问题,被理解成增进一部分人的福利就必须以损害一部分人的福利为前提。
可是,靠特权维持的权益本身就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维护京沪考生的权益,是否也侵犯了其他考生的权益呢?这个问题同样可以抛给有关政策的制定者。
但是,利益决定立场,也是人之常情。而社会治理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利益平衡与博弈的基础之上。因而,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这种非帕累托改革的困境。
在此需要说的是,改革陷入非帕累托困境绝非妙事。各方利益僵持局面长期不能打破,只会让社会矛盾进一步积聚。当有关部门声称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而改革方案却又回避了主要矛盾所在,那么,这样的改革不但不能缓解矛盾,反而存在将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可能。
从诸多社会改革的经验来看,摆脱非帕累托困境的道路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重新认识各方的利益关切,在抗争与对立之间达成妥协。如果妥协不能达成,那么,很可能就会发生弱势群体抗争的极端事件。过去征地、拆迁等领域发生的事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还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异地高考的问题不解决,或许会倒逼非理性情绪抬头,导致一个城市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群体分裂与对立。外地人不满的议题很可能会从异地高考向纳税、购房等等领域扩散,并导致其他领域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等机构也将难以置身事外。这会让城市整体福利降低。本地居民、地方政府均将遭受利益损失。
当然,化解异地高考的难题,也可以通过增量来解决。但是,无论如何增加京沪等地的招生指标,都会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无论哪个方面,都应该做好利益妥协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