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改革后留下“后遗症”
有关专家指出,要解决这种隔阂、争端,最根本的是建立一个真正公平、专业的高考招生制度。
“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已经走了两步,一是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下发,这说明最高层表了态,二是地方政府出台解决方案,实实在在地在推动异地高考,现在还差最后一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不能靠各省的力量解决,要改变管理体制,需要靠更高层面的改革。
这一改革关键在两点,一是科目改革,二是录取改革。
而在北京高考改革要点出台之前,江苏、山东也已酝酿出新高考方案,江苏有意尝试探索英语学科的“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而山东省从今年起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
这些改革根本上还是科目改革。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江苏2008年的高考改革方案还将英语的分值调整为120分,低于语文和数学。
但一些教育界专家认为,高考改革还是要打破“教招考”一体化,才是出路。
“录取改革才是重点,但要循序渐进,非常艰难,毕竟涉及到权力的下放。”熊丙奇说。
录取改革则是从2003年开始,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自主招生的高校迄今已扩大到了90所。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这轮改革同样充满争议,在被贴上了“争抢生源”的“标签”的同时,也成为“教育腐败”的一个“灰色”地带。
但改革势必要走下去。
在今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袁贵仁称,考试招生改革特别重要,特别复杂,简单说,就是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会走旧路。要坚持制度、完善制度,改进民众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方面;不走错路,因为(犯错)会影响一批人、一代人,绝不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尽量不走弯路,不能改革后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