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李希贵评2014高考改革方案:不分文理科更符合人的发展方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4-09-16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目前比较热的,也是酝酿和期待已久的话题,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改革。这次改革被称为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社会关注度很高,议论很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等教育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校长,应光明日报之邀,就这次改革的背景和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作进行解读与探讨。以下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发言实录整理: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利于实现教育本质
  这次改革,应该说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发现,当我们期盼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并没有得到过去想象的幸福人生。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很多,在西方有一个说法我感觉有道理,什么叫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养活了自己。
  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必须认识自己,必须知道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在哪里。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它需要从很早做起,从小学、初中开始找到自己。要找到自己,过去统一的课程体系是没法尝试,没法体验,没法正确认识自己的。
  另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现代化建设走到今天,我们必须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个转变要从人才潜能的红利中获取。
  这两层意思其实是一个东西,就是以人为本,对人的关切、对成长的关照、对人的潜能的挖掘和唤醒。所以这样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选择。
  这个方案出来后,好多人感觉没有什么,甚至有些失望,因为期待很高。其实我们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和中学教育的角度看,一个东西对我们特别重要,就是选择。这个选择解决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去领悟教育本质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一开始,我们特别重视教给学生知识,后来发现不行,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到达教育的根本和全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终成为他自己。这样的教育本质,必须是在学生选择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的。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平行志愿等改革带动了中小学教育更接近教育本质
  平行志愿今年北京试了一下,家长焦虑少多了。过去报志愿的时候,好多家长纠结哪个报第一志愿。其实报志愿本身也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带来了学生更多地去追求自己的专业志向。过去那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方式,把人的潜能都给埋没了。
  2012年加拿大的一个世界调查组织抽了32个国家,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你被大材小用了吗?我们中国人排名世界第一,84%的人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人家北欧,百分之零点几,百分之一、二,5%的就很高了。我们学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干的是领导分配的。所以双项选择的录取方式,学生可以锁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大学会收到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
  这些选择性的改变,看上去是一小步,但是对带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接近教育本质这是一大步,但是这样的改变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不分文理科 更符合人的发展方向
  方案里有三个重要改变:一是考试科目的选择。这次提出不分文理科,从人的本性来说,更加符合人的发展方向。另外学业水平考试是一个制约,让每一个学科变成国家级的考试,而不是地方操作、地区操作,每个学生要对所有的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不分文理科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不要偏,所有学科都要达到国家基本的要求。二是学生根据高校不同学院的考试要求,和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不同的科目组合。
  二是考试时间的选择。过去没商量,都是到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的6月7日、8日,3+X。现在6个学科,除了语文和数学,可以商量的学科有4个。英语可以商量,有些孩子,初中毕业的时候就能考145分。这种学生在高中学一个学期,参加一个英语考试,就可以了。那6个学科,理化生史地政,大部分学生按照会考的标准,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只有三个学科,他可以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来考试。这个改变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学习。这样学生长期以来解决不了的并行学科过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样一种可以选择考试次数、选择考试时间的机制,让孩子既减轻了负担,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摸索中。
  中学面临挑战,必须有所调整。第一个是学校,面临学生学习长度的挑战。考试次数变了,学习长度不一样了。在相同的长度里,又带有不同的难度。这个课程体系,每一个学校都要重新研究,怎么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属于自己适合的课程。学校有大量的文章要做,估计最近的两三年时间,是比较难的时候。
  第二个是教师,老师的着眼点也要发生变化。学生怎么去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老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现学生、唤醒学生:你到底适合什么,你为什么是物理、历史和地理的综合呢,你为什么是政治、化学和物理的综合呢?我们的老师过去不太研究这个,今天在挑战面前,需要学习。当学生课程个别化、学习发展个别化的时候,我们怎么帮他走向个性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不是方法的挑战,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第三个是对学生的挑战。学生过去在学校只要听话就行了,今天你得自己作主了,自己设计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考试时间,自己制定考试方向。
  对家长的挑战也很大。过去家长就是攀比,你第一,我第二。今天必须是一个多元的生态观,你怎样认可孩子的优势?
  关于自主招生,这次不是扩大,而是稳定。我的理解是,这次考试招生改革的主流就是自主招生,就是让你按照高考成绩,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来录取学生。这就有大量的空间给高校,就看你会不会用。重要的是每一个高校,有没有一套甄别、评价的机制,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要在录取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