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减少高考加分呼唤怎样的教育生态?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5-04-10

  近日,北京出台的高考新政,包括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增加农村专项计划比例、实行考后大平行报志愿等六项变化,可以说在推动教育公平和扩大学生选择权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中,大刀阔斧改革加分权重、减少七项加分尤其引人注目。
  不久前,中青报针对教育不公现象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加分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现象之一,76.9%的受访者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政策。而北京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利剑”瞄准高考加分,取消了包括三好学生、市优干部等七项加分,同时将优惠范围圈定在报考市属高等学校的招生录取上。此举必将大幅降低政策性加分对高考投档分数分布的影响,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由此看来,高考取消加分的大趋势已成定局。
  其实,高考政策性加分的初衷并没有错,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发扬个性,引导社会从单纯关注文化分数转向德智体综合提高。然而,近年来招生领域腐败案件频发,高考加分很容易异化为权力寻租的工具,让原本为实现更科学、全面教育导向的加分政策逐渐演变为吞噬公平的魔咒。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人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从这个角度透视教育改革的方向,恰恰就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突破某些特权利益固化的牢笼,创造人人通过努力实现向上流动的渠道。而为了服务大多数人的教育公平机会,避免少数人把政策性加分变成“权力加分”“金钱加分”“关系加分”,北京市此番果断取消七类加分的显著意义,正是呵护教育起点的机会公平,力促公平公正的阳光生态。
  同时,伴随高考加分的进一步取消和规范,一系列“灰色”的衍生现象须引起足够正视。比如,家长们开始担忧孩子的升学会不会受其他方式左右?孩子还要不要继续学特长?培训机构是否会因此“冷门”甚至“跑路”?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恰恰反映出社会上浓厚的功利教育价值观,还没有能充分意识到减少、规范加分正是促进学生向着快乐、全面并有个性发展转型的一大良机。正如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上周做客“教育面对面”节目时所说,加分政策的整体调整,实际上是让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些教育行为回归到教育本质。
  理想的教育应尊重个体生命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格教育、技能培养,注重其内心的发展需求。家长断然不能把教育作为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而应立足于使孩子获得丰富知识和生命尊严等丰富多彩的价值诉求。只有如此,教育生态才能建立并维持平衡。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取消高考加分社会意义大于教育意义本身,它在引导人们从关注利益到关注孩子自身成长的转变,在引导教育回归自然、本真、客观的生态。试问,教育倘若背负沉重的功利目的,孩子天真无邪的微笑不正会渐行渐远吗?放眼长远,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下一步北京招考改革努力的方向就是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上下功夫了。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文/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图片转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