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吴国平: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吴国平 编辑:江淼 时间:2015-05-05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相信很多教师都不陌生,它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家围绕同一课题、同一教材,各抒己见,探讨教学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呢?
  一、“同课异构”促进教学交流的机会
  不同教师执教统一课题,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以此产生有益的教学经验。
  通过这种教研活动,可以发现哪种教学模式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依照每位教师的优缺点,吸收消化,优化一些听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然后对这细节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完善,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上一层楼。
  二、“同课异构”促进课堂教学发展
  从课堂教学研究上讲,“同课异构”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有利于克服“个性化课堂”存在的弊端,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过程中,有效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的”低效“、”无效“的现象和环节,这些无效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同课异构”展现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呈现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思想交流,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把握新教材的教法,最终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同课异构”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堂课不同教师看法肯定是不同的,那么“同课异构”实现了教师间的这种“思想碰撞”。
  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中与其他教师合作备课、听课、评课,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吸取别人的优点,自然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逐步地提高。
  “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它打破由单一封闭的个人教学模式转向“群体研究”模式的方式。这种对教学活动的特点,使所有参与教学在批评与自批评中实现自我成长。
  四、“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样“同课异构”也不例外。
  借助“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理念等因素所导致的“教学差异”得以更好地体现,吸收他人优秀教学经验,就是求同存异,每位教师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那么在教学过程也会注意到学生个体性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
  有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