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高校机器人比赛投入不多
一黑一黄两个身高30厘米左右的机器人,面对面站立,黑色的谨慎地向前挪动,另一个黄色的先是站着不动,但突然大步向前,伸出右臂一下击中对方。“有效!”旁边的裁判马上发出指令,黄色机器人得分。
这是全国机器人大赛中类人型机器人击剑比赛现场。这些比赛用机器人虽然身材不太高大,但还是有一定的制作成本。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任彭书华介绍,参加仿真型机器人比赛,一般只需要编写程序,成本不高。类人型机器人,这几年价格有所下降,但也需要万元左右。如果想在国际比赛中拿奖,就需要购买精度更高的机器人,价格最高的需要十几万元。
不过,洪炳镕教授还是对于目前我国高校机器人的研制不太满意:“大学生参加比赛,有的高校很支持,能提供一些资金,不过大部分高校,学生从事机器人制作还是没有钱,有的是团委拿一些,有的是各院系自己凑一点,我还是希望有专门资金帮助学生们实现他们的奇思妙想。”
一所近几年在各类机器人比赛中成绩还算不错的高校,每年投入只有几万块钱。学校的带队老师说,学生平时机器人制作以及出来比赛所有的花费都在其中,必须精打细算。
高考加分驱动一些中学参加机器人比赛出手阔绰
与一些大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资金上捉襟见肘相反,一些中小学校则显得异常阔绰。
在机器人竞赛发展论坛上,一些代表队的指导教师指出:一些中小学为了树立自身的形象,希望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购买相关器材,每当有厂家推出新型产品,学校都会订购,一年下来就可能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在一些省市,给获奖学生升学加分等方面的奖励,也加剧了这种攀比。有的地方,参赛学生一旦获奖便可在高考时获得加分,甚至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据某南方省份代表队领队和教练介绍:这个省的参赛选手如果获得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二等奖就可以在高考中获得10分加分,获得一等奖则可以由学校推荐,直接保送上大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难免蒙上功利色彩。
针对这一问题,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通过规则调整和指定器材提供商来杜绝比赛的功利倾向。
总裁判长崔世钢说:“我们通过不断地调整比赛规则来制约厂商,消除比赛中厂商的‘影子’。比如我们可以规定一个机器人必须可以拆散成50个以上的零件才能参加比赛,这样学校就不会购买厂商生产的基本属于成品的、不能拆分的机器人,也就降低了厂家对比赛的干预程度。并且我们会和指定的器材供应厂商进行谈判,要求厂商提高产品性价比,以减轻校方在机器人研发方面的经费压力。”
据了解,各省区市教育部门正在逐步取消机器人比赛的加分制度,旨在减少比赛的功利色彩,让青少年在真正自由的环境下学习,以兴趣为导向,从而发掘出在科技方面有独特天赋的孩子。(记者 李新玲 实习生 邵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