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浦东新区金茂小学致力“新童谣教育”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柏玲 编辑:江淼 时间:2010-10-08
       “阳光照,花儿笑,高高兴兴上学校。见到老师问声好,老师夸我有礼貌。”每天清晨,浦东新区金茂小学的学生们都是这样唱着童谣走进学校的。一项名为“新童谣教育”的素质教育实验,正在这里悄然展开。
   
         经典童谣渐行渐远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一分钱》、《找朋友》等经典童谣,已成为几代人的童年回忆。童谣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富有韵律节奏。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谣给童年增添了色彩,更使孩子们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如今童谣正在渐渐远离儿童,繁重的课业挤占了大量游戏时间,独门独户的住宅形态使得孩子之间的交往大为减少,玩游戏、看电视成了他们的主要娱乐,跳皮筋、丢沙包等弄堂游戏几近“失传”,童谣赖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
   
        与此同时,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灰色童谣”却开始侵蚀中小学校纯净的土壤。“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经典的《上学歌》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孩子们口中传唱的,不再是经典、健康的童谣,而是带着嘲讽、甚至恶搞的灰色童谣。孩子们在嬉笑、传唱中排遣心中的烦恼,宣泄学习的重压。
   
        健康童谣滋润童心

   
       “好的童谣是孩子的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说。如何让童谣回归童年?如何让童谣滋润童心?金茂小学四年前创办“童谣创作社”,请来著名儿歌作家张铁苏担任指导老师。孩子们课余收集民间童谣,还尝试着自己创作童谣。
   
        课间是学生的自由天地,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的小插曲。“童谣创作社”的张沪东观察到有学生在桌上乱涂乱画的现象,即兴创作了一首儿歌《不做小坏蛋》:
   
    教室课桌不乱划,
   
    花坛花儿我不采,
   
    走廊墙壁不弄脏。
   
    校园草坪我不踩,
   
    我是金茂小学生,
   
    遵纪守法记心怀。
   
        这首儿歌在校园中不胫而走,成为规范学生行为的很好的教育材料。童谣大多蕴含着道德劝诫的内容,它能陶铸品行、美化儿童的心灵,其德育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门卫蔡师傅值夜班时智擒小偷、保护公共财物的事迹在校园里传开后,王应杰同学就此创作了一首童谣《保护神》:
   
    蔡叔叔,
   
    好门警,
   
    和和气气待学生。
   
    勇抓小偷是本色,
   
    你是我们的保护神。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身边的同学和老师,都是童谣创作的源泉。学生原创的童谣说的是身边事、身边人,很容易被同伴接受、传唱,校园里充满童声童音童趣。童谣创作开始在全校师生中推广。每周五的童谣课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一节课,学校还编写了适合低中高年级的全套校本教材。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放飞童年的梦想,唱童谣、写童谣、编童谣、演童谣……
   
        在儿童的眼中,万事万物是充满灵性的,它们会笑、会哭、会跑、会跳。就像菜园里的冬瓜会长胖,豆角长得苗条……如果小鱼儿和小花们碰在一起,还会说上悄悄话呢!“小蚂蚁,搬虫虫,一只搬,搬不动,两只搬,动一动,三只四只五六只,轻轻松松搬进洞。”“小鸟唱歌真好听,青蛙唱歌真美妙,动物开个音乐会,田野变得好热闹。”这些出自学生之手的原创童谣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童味弥漫。
   
      “童心课堂”充满童趣

   
        学生的创作热情也增强了老师们的文化儿童观,沿着“把童谣还给童年、把童年还给儿童”的思维脉络,学校提出了“新童谣教育”理念,使“让新童谣走进每一位儿童的心田”成为一种办学思想、一种教学理念和一种改革实践。“童心课堂”就是把新童谣教育哲学演绎于课堂,在教学中尊重儿童天性、展现生命活力、促进快乐发展的一种新型课堂。
   
        枯燥的识字,在老师的创意中成了学生喜欢的活动。认读新词变成了“拯救”小溪——打捞漂浮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读词语就是在打捞那些“脏物”,“脏物”清除了,对词语的认识也巩固了。老师们发现,适应孩子年龄身心发展的课堂,就是充满诗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贴近儿童的生活。贴近生活的学习气氛可使学生在宽松、实在的环境里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大课题。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空洞无物的说教谈心、生搬硬套的简单类比,以及种种强制性、形式性、单调性的德育方式使学校德育成了冷冰冰的德育的堆积……当学校制定并反复训练儿童达到所期望的所谓道德水准时,实际上也忽视并限定了儿童天性的发挥。金茂小学的老师们在潜心进行德育时,常常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你了解孩子的天性吗?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胜好赢的天性。实施道德教育,就要关注爱护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在“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创作了大量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童谣,让孩子们的天性在创作中得以挖掘。学生在朗朗上口的童谣里自然而然地受到爱惜生命的教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如今的金茂小学,校园里、走廊上、教室中,随处可见师生们创作的童谣。传唱童谣,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新内容,也给他们的童年增添了色彩。
   
    本报记者  王柏玲
   
相关链接  学生原创童谣(部分)
   
我洗小手帕(张诗艺)
   
    小手帕,方正正,
   
    脏了把你洗干净,
   
    搓一搓,拧一拧,
   
    清水一漂香喷喷。
   
小问号(俞蕾)
   
    小问号,弯腰笑,
   
    爱出难题把我考。
   
    我和问号交朋友,
   
    勤学习,爱动脑,
   
    答出难题一道道,
   
    脑筋越用越灵巧。
   
老师来家访(俞梦)
   
    丁零零,门铃响,
   
    今天老师来家访。
   
    喊来妈,喊来爸,
   
    我呀悄悄坐一旁。
   
    老师家访了解我,
   
    校内校外都一样。
   
我爱足球(祝鸿)
   
    足球足球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
   
    老鼠爱米只想吃,
   
    我爱足球练身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