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文化批评]百家讲坛“频危”死得其所!
来源: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11-28
公子吕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百家讲坛》收视率日薄西山,进入“死亡倒计时”,改不改或许都死。看来,“文化奶妈”走遍天下,“学术超男”纵横四海的时代,也要就此戛然而止了。

    不必曾几何时,就在两年前,《百家讲坛》还是红破半边天的电视“黑马”,一时间,“群贤”毕至,舆论大肆吹捧奏凯,如何复兴国学,如何让学术走向大众,如何意义深远,云云。谁能想到,今天,媒体们又开始清算这匹自己曾经青睐的“黑马”呢?

    早在一年半以前,在《百家讲坛》最火、于丹最红的时候,我就曾在人民网文化频道撰文指出:于丹热,不等于国学热,“当媒介以‘传统文化’的名义,把于丹和百家讲坛的正面意义过于放大后,反而会对传统文化这项漫长的工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注定只停留于一场喧闹”。

    如今看来,我当初的判断更加成立。当很多人把一个带着明显娱乐性的电视节目,非得与学术,与文化复兴一厢情愿地联系起来的时候,只会适得其反。好比说,过去百家讲坛很火,说明国学热;如今不火了,于丹也不红了,难道说,国学又冷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情。

    《百家讲坛》栏目创立的初衷是值得人敬佩的,有着自己的文化抱负、品位与坚守。所以,经过漫长的历练,它最终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缔造了一个电视节目的传奇。

    然而,电视节目,终究就是电视节目。电视的传媒属性,决定了其终究难逃收视率这个魔咒。兴也收视率,败也收视率,许多电视节目都会经历这样的盛衰过程,根本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如今,这个酒坛子,终于是要破了。不过,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被媒体吹破的。一度,它是一个造神的机器,是国学热的象征,是学术明星的梦工厂。最后,它也死于媒体的造神。

    媒体既可以造神,也可以毁人。毁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一个大师的称号,不出两三年,即使是个好人,自然就臭了。电视节目也是如此,给它一个封号,它也就完了。因为实在是太高了,高得最后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爬下来,只能硬生生地来个自由落体运动。

    从这层意义上说,百家讲坛,死得其所,它回归了一档文化节目正常的形态和状态。电视节目的存废主要是一个传播学的问题,而我更关注的是这一典型案例背后的文化意味。

    《百家讲坛》的兴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今媒介缺乏应有的批判与反思的精神。说好的人,并不见得真心拥护。说不好的人,也不代表就是真心反对。相反,后者往往可能才是真正的关心者。批判与反思,实质是在大众文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中的一种自我救赎。而这种救赎,才是媒介公信力、原创力的来源,才更能赢得观众和读者的尊敬。

    《百家讲坛》的兴衰,也再次印证文化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文化人大都怕寂寞,但文化永远都是寂寞的事业,怕也没有用。

    文化的工作,永远都只是在打基础。今日享受的成果,是昔日的努力。今天的付出,是明日的收获。上蹿下跳,即使你玩出一朵花来,也终究是昙花一现,与真正的文化积淀关系不大。换句话说,别轻易把一个节目或者一个活动一时的喧闹,轻易贴上文化复兴的标签,那只会让人笑话。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默默工作与奉献。

    之所以说百家讲坛死得其所,是因为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它曾经丰富过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让一些人富了起来,这就够了。我们根本不用牵挂谁去救它。作为传媒,它总是会别出心裁,完成节目形态的转换,来满足观众的需要的。

    但下一回,请尽量不要以学术的名义,这个东西玩不好,最后很容易沦落为哗众取宠,遭人唾骂,包括那些你原以为需要启蒙和普及的大众们,大家其实没你想像的那么傻。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