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作业怎么这么难呀?我都不想活了!”很难想像,这句话出自山东青州市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口中。他的妈妈袁女士担忧地说,当听
到孩子说这话时,自己的心里很沉重,生怕孩子真出点什么事,但又无可奈何:“现在不逼他学习,以后哪有出路?”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说:“今天的孩子们在物质上是幸福的,他们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小时候甚至没有见过。而在精神上,他们并不幸福,幸福的孩子不会有这么多忧虑,不会有这么多心理问题。”
谁拿走了孩子们的幸福?“抛开各种我们不能改变的社会因素,中国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和自身过低的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成为孩子们感受不到幸福的重要原因。”金琰说。
孩子们在家长的“捆绑”中成长,最后,家长们收获的只有无奈:自己培养出的只是一个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
金琰认为,要帮孩子找回幸福,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只有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做学习型家长,重修父母这门课,重读孩子这本书。持有一颗平常心,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17岁学琴女孩
“我童年的记忆只有补课”
据新华社电 这是一个星期天,在济南市一家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昏暗的教室里,17岁的女孩杨洋正在百无聊赖地弹着钢琴。跟记者熟悉以后,她很快就把弹琴的事扔在一边,跟记者聊起了学琴的时光。
她七岁开始练钢琴,之前还学过芭蕾舞、小提琴。“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只有补课,每个周末,妈妈骑车带我到老师家上课。我弹琴,妈妈就坐在一边记录,回家还要一字一句地给我‘补课’。我天生没有音乐细胞,并不喜欢这些乐器,但妈妈说,身边的女孩子都琴棋书画样样行,我不能输给别人。每天晚上练琴是我最痛苦的事,有时我发脾气,有时我故意装病,最厉害的一次,我把钢琴砸了。妈妈哭着说,你长大了就知道我的苦心了。”
“学钢琴十年,花的钱少说也有几万元了。可直到现在,我也不喜欢。老师也说我技术上不成问题,关键是理解力不够。可现在,我不能不练,要不就上不了大学啊!”说这话时,杨洋的脸上有种无奈。
杨洋指着隔壁琴房对记者说:“我的童年并不快乐,记忆里只有补课,现在还有不少孩子在重复我的童年生活。”她说,这些年见过很多带孩子学琴的家长,有些家长让孩子学琴是着眼于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有的是家长自己喜欢,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有的家长想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把学钢琴作为学习成绩不好时的出路;还有的家长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
“不管家长怎么想,都应该先问一问孩子喜欢不喜欢。”她说。
37岁孩子妈妈
“我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据新华社电 37岁的李艳每天都在闹铃声中开始:六点起床,七点准时带孩子出门,晚上五点接孩子放学回家。晚饭后,陪孩子写作业、练钢琴。到了双休日,还要带孩子学游泳、学英语、学钢琴。
李艳是位知识女性,丈夫事业有成,家庭收入丰厚。李艳说:“在女儿教育方面,我花钱从来不心疼。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
李艳的女儿从3岁多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先后上过故事班、美术班、舞蹈班、琵琶班、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有的特长培训一直坚持到现在。
“有时,孩子也喊累。可有什么办法呢?我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社会环境是这样,给孩子补课、参加课外培训已成了一种家长文化。别人都在补习,总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李艳说。
李艳承认,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其实是成人社会竞争压力的一种转嫁。“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大学毕业生都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大人和孩子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多一点胜算。”她说。
此外,李艳还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不改革,家长这根绷紧的弦就没办法松下来。她说,现在高考还是以分取人,虽然一些学校开始面试招生,但还要看综合素质,其实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以后综合素质会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所以现在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艺术素养、学习成绩一个都不能少。”
儿童教育专家孔屏认为,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普遍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家长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一分快乐,也还自己一分轻松。
》》》儿童教育观察
多数学生是尖子生的“陪读”
据新华社电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了一种人生模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白领阶层=成功人生。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成才的重负,童年因此失去了很多快乐。
这是发生在北京一家辅导机构公共英语课上的真实一幕:一个10岁的小男孩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被老师大声批评,当场哇哇大哭,这个场面让在场的家长无不为之心酸。
“现在对教师和学校考评标准还是分数和升学率,一些老师只关注班上学习好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重视不够。哪个家长也不敢放松孩子的学习。”济南市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说。
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耕祥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精英教育,以培养尖子为目标,但尖子只能是少部分人,让多数学生牺牲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来一起“陪读”,是不科学的。按照教育规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人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
我们培养的精英是否被社会承认?专家认为,考试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定就有成功的人生,很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往往并不是学校里的第一名,他们不囿于课本,敢想敢做,这对个人成才往往是更重要的。
专家认为,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谐社会建设不能忽视每个人的发展,再实行精英教育就是对大多数学生发展权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