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家长送孩子参加吃苦夏令营、回家两天露原形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09-08-26

品质培养不能靠恶补

    “孩子品质的培养,不能靠短期来‘恶补’的。”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谈到“吃苦教育”时认为:举办动机可理解,方法却违反教育规律。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不要指望简单地通过一两次夏令营就能改变。

    “吃苦夏令营”问题出在哪里?孙云晓表示,没有前期的铺垫和后期的延续,效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吃苦”教育结果往往是:孩子忍着去,回来后难免会产生一种功臣似的“补偿心理”,难以起到教育效果。

    “吃苦”教育为何会被家长热捧呢?孙认为,一方面,一些孩子娇蛮懒散、意志薄弱等问题的确存在;另一方面,父母也在反思这些问题,希望“对症下药”。让孩子吃点苦,培养些好习惯,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教育不能变成“保健品”,缺啥补啥,平时不足就靠假期来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知、情、意、行”的教育。也就是说,首先形成认知,提高认同度;其次,产生情感,自觉接受;第三,磨炼意志,克服缺点;第四,化作行为,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关键。

        看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失败,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习惯怎么做。孩子品质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靠短期“恶补”。(记者 何英)

  我有话说

    要让孩子继续吃苦

    吃苦与成材没必然联系

    贺小燕 心理医生、特教专家、重庆乐一融合幼儿园园长

        看来参加一两次“吃苦夏令营”就想改变孩子,那是不现实的。家长要做好后续工作,让孩子继续“吃苦”。

        暴走、拉练的方式,对孩子肯定有触动。不过,孩子回到家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变化要多鼓励。比如看到孩子自己洗衣服,家长就该鼓励他“儿子真棒,继续加油!”

        吃苦应长期贯穿在孩子平时的教育中。孩子的零花钱要控制,也不能因为怕他们做不好事而大小事包办。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对孩子未尝不是好事。重要的是适时耐心地引导和帮助,教给孩子战胜困难的方法。

    吃苦与成材没必然联系

   徐晓 江北区政协委员、高级教师

        孩子乖不乖与是否吃苦没有直接关系,吃苦应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这种集训队的暴走和训练,对儿童身心是一种摧残。

        中国的家长老师常以“是否听话,是否顺从”来评判孩子是否“乖”,因此不少孩子不能独立地思考和判断问题,遇到问题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没有质疑精神,成年后难有创新精神。建议家长不要总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因为家长有时候不一定就是对的。

 来源:重庆晚报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