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教育频道7月29日讯 (记者 王琴 实习生 沈晓春 通讯员 汪峰)“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个性,脾气比较倔,怎么办?”,“东西学到一半就说没兴趣了,不想学,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在幼儿园里一个样,在家里又是另一个样,怎么办?”……今天上午,杭州花港海航大酒店来了好多家长,围着来参加名师名校论坛的幼教专家们,迫不及待地希望从他们口中取得一些育儿真经。
家长:钢琴学到一半没兴趣了,不肯学了,逼是不逼?
专家:家长太注重学习结果,让孩子失去学的兴致
家长王瀚的孩子今年9月就要在胜利幼儿园读小班了,孩子本来个性就倔,最近好像特别“叛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大发脾气,让她很头疼。在自由和规则之间,王瀚把握不好尺度。比如学钢琴,学到一半,孩子就说自己没兴趣了,不要学。这让王瀚纠结了:“是随他呢?还是引导他继续去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华爱华说:“孩子感到枯燥不想学,一方面跟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关,当然具体到每个孩子可能会有些不一样。但是如果家长在让孩子学的过程中一直太过于注重结果,比如练几个小时钢琴,背多少单词,考级等,会让孩子慢慢失去学的兴致。我建议,家长放慢进度,关注学的过程,让孩子一点点地对所学东西感兴趣,以后再让他在成功、鼓励当中体会到这个东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样情况应该就会好转些。”
家长:自己会吃饭了,在家偏要人喂饭,喂是不喂?
专家:孩子“作”你是情感的信赖,适可而止就行
最近家长陈三芳发现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孩子在幼儿园里一个样子,回到家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这是怎么回事?陈三芳:“孩子已经五周岁了,我看到他在幼儿园里会自己吃饭,会自己穿衣服睡觉。但是一回到家里,他就是要让人喂他吃饭。怎么办?喂?还是不喂呢?”话音刚落,现场的很多家长频频点头,都说自家孩子也常出现这种情况。
听到家长这么问,哈佛大学博士薛烨教授会心一笑:“我女儿也会这样,幼儿园里一套,家里一套。”然而,薛教授并没有直接告诉家长喂饭或不喂饭,而是让家长们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前苏联著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就像手里抓着一只鸟。抓紧了,鸟死了;抓松了,鸟飞了。关键在于掌握好度。孩子,不仅在幼儿园在家两套做法,即使在爸爸在妈妈面前也是不同做法。可能我们的家长都习惯了以结果论,我们觉得孩子既然在幼儿园里掌握了吃饭的技能,那么他就应该自己吃。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孩子要的并不是你喂他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情感发展的需要和补偿。只要适可而止,不妨一喂。”薛教授笑道。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教授十分认同薛烨教授的观点。他说:“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你问100个专家,可能有98个会直接告诉你说‘在家也不要喂饭’。但任何事情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上海人常说孩子总爱‘作’你,就是爱折腾你。其实就像薛教授说的,这是孩子的一种情感表达,因为在幼儿园里他只能按照规则做事,也只有在你面前他才‘作’,这表示他信任你,依赖你。并不是一个对或错的问题。”
家长:孩子识字不到一千,面临升小痛苦,教是不教?
专家:智慧教育,让孩子快乐、知识两者兼得
吴瀚洋的孩子今年已经7岁了,现在行知幼儿园读大班,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她说:“我一直主张无为而治,快乐成长。在幼儿园里,也是让孩子一直玩,没有给他报任何兴趣班,只学过游泳。但是,孩子读大班这一年,我承受了很大压力。因为小学的老师跟我说,现在的小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学到1000个汉字,入学第一年会感觉到非常痛苦,感到受挫。现在我觉得压力重重,不知道怎么办好。”
吴瀚洋的困惑,也是现在很多家长的困惑。如果可以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快乐成长,但现实社会的竞争又让他们不敢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朱家雄说,站在专家学者的角度,他也建议或者希望家长能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自我发展,快乐成长。但是,最近碰到几个钻研幼教的老前辈,他们都在劝解朱教授“千万不要走我的老路,我的孙子、孙女都是整天在幼儿园里面玩,不识字,到了小学之后,人家孩子都知道汉语他不知道,学校老师竟然问我小孩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朱教授感慨道,在现行高考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这是每个孩子家长都会面临的困惑。学习压力在一级一级往下,从高考下放到初中,从中考下放到小学,现在甚至下放到幼儿园,于是就听到了人们常说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论这话的对或不对没有多大意思,因为对有对的道理,不对也能说出不对的道理。那到底要不要教呢?
“教,还是要教的。但重点,不在于教什么,而在于怎么教。这就是智慧。智慧教育,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孩子一个样。很多家长和老师在交流过程中,总希望能获得一些教育规律。但教育其实没有常规,如果这样,只要出本书大家照本宣科就行了。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用最适合他的方法来教育他,让他在快乐中学习。”
短短一个小时内,家长们的提问不断。记者在现场总能听到家长“怎么办?怎么办?”的焦虑声。同样身为孩子爸爸的薛教授笑道:“社会都市化的今天,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我们的经验只限于这个孩子,我们的经验只能从这个孩子中获得,孩子成为我们的第一个试验品,也是最后一个实验品,这是一个最艰苦的工作,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需要我们慢慢学习。”
据悉,此次“我和幼教专家零距离”的互动是学前教育分论坛的最后一个活动。至此,2010年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学前教育分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