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德育塑造合理儿童
探访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校本文化德育的特色实践
“正则”——做人求“正”,做事合“则”。从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以此为己名,到百年前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以此为校名,“正则”二字蕴含的不仅是丰厚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种教育情结。在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师生们更是将其视作学校的“传家宝”和“教育魂”。
站在新年的开端,作为一个由四所学校重组而成的教育集团,正则小学正以“正则文化”为内核,以“校本文化德育”为根基,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穿越的桥梁,不断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
一个多谋善断的智慧校长 找准学校发展的有效支点
新的正则小学是2010年暑假由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丹阳市正则实验小学合并,再加上新融入的两所完小组建而成的教育集团。老师们都说,让这所百年老校焕发新的荣光,离不开校长赵辛辰为学校发展所寻求的一个又一个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对于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赵辛辰不仅非常喜欢,也对其有着深刻的琢磨和体悟。翻开20年做校长的经历,无论是在小小的完小还是在新建的中心校,无论是在薄弱学校还是在品牌学校,他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着学校教育发展的支点。在草埝小学,赵辛辰以“放小风筝,办大教育”为切入口,为学校找到了生长和发展的支点,使这所薄弱校的“风筝”飞向了蓝天,赵辛辰也成为当时丹阳最“牛”的“风筝校长”。在丹阳市开发区中心校这所新建学校时,他又以艺术教育为支点,为学校找到了“绽放”的位置,“艺术校长”的称号也不胫而走。
2003年8月,赵辛辰受命走进百年老校丹师附小。这所历史名校曾经的璀璨以及前任明星校长的光环,都让他有过“迷茫彷徨”。如何为这所百年老校寻找更上层楼的支点?“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努力做得最好”的赵辛辰紧锣密鼓地奏响了名校再创辉煌的三步曲。
在“凝聚人心,打造精神”的第一步,他提出了“让每一个附小人都能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的办学理念;在“狠抓规范,追求价值”的第二步,他力求“让精细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让所有附小人都树立“让附小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的价值观;在“创建特色,打造品牌”的第三步,他首先关注课堂主阵地,希望课堂成为师生精彩人生的一部分,其次是营造文化,让德育走进学生生命。由此实现了“管理推动、课堂促进、文化引领”的三大目标,为学校找到了内涵发展的支点。“虽不华美,但很经典。”赵辛辰这样总结这稳扎稳打的三步策略。
抓住办学体制改革的机遇,是赵辛辰为学校发展所寻找到的又一个支点。如何放大丹师附小的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面对机会和挑战,赵辛辰果断决策,在2004年成立了正则实验小学。于是,为学校迎来了一种崭新的格局:老校和新校南北呼应,互相竞争却又比翼双飞。两所学校体制不同,但在教育资源上共享,教育经验上互通,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上互学,达到了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局面。在赵辛辰看来,这样的一步棋,为学校发展赢得了海阔天空的天地。
2008年,赵辛辰又以“文化”为新的发展支点,开始了“校本文化德育”的构建与实践。
目前,如何让这所集团化学校同名同姓的四个校区,在同心同德的前提下实现同步同质的提升,尤其是做到制度层面上统而不死、文化层面上和而不同?这又成了摆在赵辛辰面前的新问题。按照惯例,2010年新学年,赵辛辰又给全体教师做了一个工作报告,他将主题确定为“我们都是正则人”,这也是本学期老师们反复研讨的一个主题。
“找准了支点,学校就可能办得更好一点。”面对新形势,如今被老师们尊称为“文化校长”的赵辛辰希望找准“发力点”,通过思想和精神的统一,最终实现四个校区均衡发展的目标。
一个“心心相印”的教师团队 构建“德智相融”的精彩课堂
有一件事让正则小学的老师们颇为骄傲。在正则小学,任何一位老师外出参加比赛,就一定不会是单兵行动,而必定是全力以赴的“兵团作战”,与之竞争的对手需要面对的是正则小学的教师团队。
从上网查阅数据到深入吃透教材,从初步确定教案到多次进行试教,从反复讨论修改到最后定下思路,从制作多媒体课件到做好外围服务,由始至终“一盘棋”。而这样的“学校行为”也为正则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自2005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中,有51人次获全国一二等奖,39人次获省级一二等奖,64人次获镇江市级一二等奖。这让赵辛辰深感欣慰。
从2003年开始,赵辛辰就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了“心心相印、真诚相待”的主题。2006年,他所做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我们一起乘风远航”的工作报告,又为老师们圈定了不断成长的“东风计划”。自此,学校将师生发展、课堂教学和校本研究三维融为一体,整体推进。近几年,“关注家常课”的管理更是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家常课只是相对于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而言,不求精致,但求有味;不求华丽,但求真实。”在正则小学办公室主任吴志斌看来,教师们朝夕耕耘着的家常课,是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保证,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也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因此,学校倡导老师们要“关注课堂、研究课堂、胜任课堂”,更要追求“活在课堂、赢在课堂、乐在课堂”。
关注、研究家常课,追求的是“简约、扎实、有效”的理想课堂,需要老师们“力求上好每一节课,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人人过关的目标、科科达标的要求、不打招呼推门听课的形式和堂堂考核的过程,最初却着实让不少老师心存胆怯。但是,家常课研究的稳步推进却也让老师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一减负增效的做法也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推崇。
在学校“校本文化德育”特色打造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德智相融’的课堂时空文化”又成为老师们新的目标和追求。正则小学的吕同德德育名师工作室目前已经成为丹阳市的一个优质德育工作平台。“兵强马壮,资源丰厚”,德育主任马明辉介绍说,学校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也由此水到渠成。“变知识教育为文化教育,建立充满文化气息和文化精神的饱满、生动而鲜活的德智相融的课堂”逐渐成为正则人的共识。
如今,在这个“心心相印”的集体中,更多的教师正在品味着成长的幸福。2010年10月,学校刚刚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感动正则十佳教师”评选活动,新的“十佳”已经亮相校园橱窗。“正则小学年级组风采录宣讲”活动中,那些由年级组组长搜集来的一个个温暖细节和来自身边的感人故事,常常让展示现场“浸润”在一片眼泪中……
对赵辛辰来说,他更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成长。为此,他将学校团队打造的策略定位于“优雅”,他希望老师们能够“优雅地生活”,因为“优雅是一种境界,一种文化”。
一个彰显特色的卓越品牌 追求浸润心灵的“正则”文化
“我长大后要做一个‘品行端正,思想纯正,为人诚正,处事公正’的人”。每每回想起学生说出这句话时郑重其事的表情,马明辉都会感觉特别欣慰。在正则小学,“正则”校训早已深入人心。而对于正则精神和正则文化,不用赵辛辰解读,几位副校长、主任都可以从追溯“正则文化”的渊源开始侃侃而谈。
为了让正则文化扎根在每一个正则人的心中,学校通过外化的文化环境和内化的教育活动,搭起了一座历史通往现实的桥梁,让正则精神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进了师生和家长的心里。
走进正则小学的校门,首先映入视线的是吕凤子先生的塑像,“正则”校训赫然镌刻石上。塑像东侧的三根文化柱向师生讲述着吕先生的三大主张:培养合理儿童,教师做美的表现者,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左右两块巨石上硕大的文字“礼”和“爱无涯”,体现着屈原和吕凤子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学校的文化走廊、班级布置等,也处处体现着“正则”育人的核心。
为了帮助教师研究正则文化,学校成立了首个“吕凤子教育思想研究会”,并和太仓、台湾、重庆等地的吕凤子学校交流研究成果。随后,又对吕凤子先生的儿童观、教师观、人生观和“穷异成异,穷己成己”的教育观等重要教育思想进行了归纳。
为了传承正则文化,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了“我和正则共成长”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凤先生教育思想的现代传承”专题研讨,使老师们辩证地看待其教育思想,做到扬弃;通过“正则制度文化引领下的个性发展”,让教师确定了在统一下追求个性的发展思路;通过“正则校园之星的年级组演讲”,宣扬师德标兵的精神……老师们感慨地说,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正则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一批名优教师脱颖而出。
在正则文化中,屈原和吕凤子先生已经成为师生“正德、正身、正言、正行”的榜样。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的“正则立人”养成教育,从“正”字入手,选择了六个行为点,即一至六年级分别从敬礼正仪(仪表)、安全正序(秩序)、读书正言(语言)、用餐正食(吃饭)、环保正境(环境)、感恩正心(心灵)的角度展开。然后通过“行为固化、活动内化、家校同化、评价细化”的方式,使其系列化。
如今,正则小学这所百年老校正浸润在正则文化的深厚底蕴中,迎来新一轮的特色发展。如何让一个“百年老店”不断推出新的特色“招牌菜”?吴志斌在博客中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正则小学的八大文化建设项目正是对正则文化的具体构建,都可以作为“招牌菜”来苦心经营。
这八个“招牌菜”正是赵辛辰希望构建的“彰显礼教”的环境文化、“规范精细”的管理文化、“团结奋进”的团队文化、“和谐共生”的班级文化、“德智相融”的课堂文化、“生趣充塞”的活动文化、“宁静致远”的教师文化和“合理发展”的学生文化。而“弘扬正则文化,打造优雅团队,培育合理儿童,致力于‘文化德育’学校特色的打造”正成为学校发展新的着力点。在赵辛辰看来,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真正的卓越品牌,是打造学校特色的根基,也是持续育人的源泉。
吕凤子先生曾说:“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育合理儿童。”每一个孩子只有一个童年,赵辛辰希望能通过“正则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让正则的六年学习生活成为他们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而这,正是正则的未来。